
昏暗的房间里,老杨望向床上躺着的妻子,不再犹豫,把混有药粉末的水拿过来,慢慢喂入妻子口中。妻子平静地看着他,没一会儿就没反应了。老杨如释重负,他终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
老杨的手,颤颤抖抖,仿佛上面搁置了千斤重担一样。他无奈的表情下,谁也不知道他此刻的心情是后悔,还是自责,或者是解脱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老伴的心里多半会恨他。
别看他现在落魄,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年轻的时候,他把煤炭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后来又开始投资饭店,一样也是出了名的赚钱。远近认识他的人,都称呼他为杨总。
那个时候,他赚钱的速度快,家里生活条件也好。虽然他一个人养家,还有几个孩子。但是,丝毫不影响家庭的幸福感。孩子们的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别人家很多孩子还吃不饱,他们已经开始挑剔零食是否美味了。
但是,有句老话说得好:“花无百日红,人无百年好”。老杨也是这样的,就在他觉得自己这一辈子不会为钱而发愁的时候,他投资的房地产出现了大问题。市场崩盘,他八成的心血都在上面。可以说是,一夜之间回到中下层的生活。
孩子们接受不了这种好日子过惯了之后的清贫,他一样觉得家里成天吵吵得烦得慌。人在自暴自弃之下,很容易迷失自我。老杨养成了耍钱、玩女人、到处鬼混的恶习。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儡不住自己。经常在外面喝得颠三倒四的,才回家。
后来妻子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瘫痪了。儿女们各种理由不在身边照顾,老杨成为了那个靠不住的“可靠人”。
有一天,老杨的一个好友带着骆驼来看兽医,兽医当时出去了,没看成。就给老杨打电话,希望小聚一下。老杨撇下瘫痪的妻子,跟着好友去胡吃海喝。吃完饭,还不忘去潇洒一番。
结账的时候,时候尴尬了。他兜里只有75块,这哪儿够付账的。后来把自己的电瓶车抵押了,才算完事。即使这样,还是死要面子,对好友说:“你看,不是我兜里没钱,是他们不能刷卡。这年头,谁出门还带现金啊。”
好友有急事要回牧区,带着骆驼太费事,就把骆驼托付给老杨帮忙照顾。老杨拍着胸脯给好友保证:“放心吧,你的骆驼就是我的骆驼。我就算是把自己给弄丢了,也不会把骆驼给丢了”。好友听到后,放心地离去了。
可是好友不知道的是,老友转身就把骆驼卖了。他拿着钱,先是赎回了自己的电动车,又去看望了小丽,给她买了新衣服。把钱都折腾完了,这才往家里走。
一夜未归的老杨并不知道,家里发生了天大的事。瘫痪的妻子因为没人照顾,想要下床,却摔得很厉害,连夜被送进了医院。子女们找他都找疯了,怒骂着他依旧是个自私、不靠谱的人。
老杨和妻子一共养育了三个孩子。
大儿子文化水平低,开着一个修理厂,赚得辛苦钱。但是他在家里说话不算,因为大儿媳厉害,基本是说一不二的。不管家里做什么决定,都得先过大儿媳的那镭。
二女儿就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在家里听二女婿的话。二女婿在正府部门工作,平日里特别看重自己的脸面。每次他看到老杨,都是一副厌烦的表情,这个老人简直是不要脸,所做的事情让他颜面尽失。
三女儿不想离父母那么近,不想担太多的责任。买房子的时候,索性和他们不在一个城市。虽然不算太远,但是也有了理由,不常回来,过着自己逍遥自在的日子。
这一次母亲摔倒出了意外,他们夜里接到电话,就赶去医院碰头。老杨联系不上,医药费怎么出,就得他们三个人商量。这不是第一次这样了,而是很多次了。母亲瘫痪了6年,他们给了不少。但是很多都被父亲拿去胡吃海喝、去给了其他的女人。他们现在每次看到老杨,都很唾弃他,这个父亲在他们眼里已经无药可救了。
这一次,三兄妹无奈再次开始凑钱,好不容易凑了30000块。去交钱的时候,收费窗口已经下班了。他们只好把钱放在母亲的枕头下,一再嘱咐她不要告诉老杨。这是他们的血汗钱,只能拿来给母亲看病,不能被那个男人用来胡作非为。
但是,老杨到了医院没一会儿,妻子就告诉他枕头下有30000块了。这个男人虽然不靠谱,可是他毕竟陪了自己一生。在妻子的心里,老杨是个混蛋,可也是个还行的男人。起吗,他没有在自己瘫痪的那一刻就抛弃了自己。
老杨在走廊里烦闷地走来走去,因为他接到了好友的电话。明天好友要过来了,要带走骆驼。可是,骆驼已经被他卖了。思来想去,他觉得不能对不起好友。还是从枕头下,悄悄拿走了10000块。花了6000块买了头奶牛,又给孙子买了一些玩具。
好友看到自己生病的骆驼变成了奶牛,高兴坏了,欣然接受。老杨淡淡地说:“当年我儿子结婚时,我手里紧张。你卖了两头牛,帮我凑上了。这个恩情我一直没忘,今天这头牛就算是还你当年的恩情了”。
给好友是有交代了,但是子女们知道他拿了钱,瞬间就发飙了,大声喝骂他越来越不要脸。老杨也急了,摆起了父亲的架子,横声道:“钱是我拿了,怎么滴吧?”
这一次儿女们不再让步,他们也不想和这个糟老头子吵吵了。直接上手把他摁住,捆绑了起来。把他身上剩余的钱收走以后,丢进地窖里,让他自我反思。
老杨一辈子争强好胜,年轻时也是有头有脸的人,何时受过这种(委)屈?他一肚子的火,不想随意(委)屈自己,把儿子和女婿起诉了,他要让他们好看,让他们知道,没有他老杨,就没有他们今天的成就。
庭审前调解的时候,双方吵成了一锅粥。老杨骂子女们没有良心,子女们骂他为老不尊。
二女婿理直气壮地说:“你看看你活得还像个人样吗?你自己不想好好活,别拖累我啊。要不是你不洁身自好,我去年的评审就过了,能到现在还没升职吗?”
老杨听到这句话,气得脸都黑了。大声回击:“你还有没有良心?当年你的工作是谁给你找的?如果不是我到处去奔走,你以为凭你,能进入正府里面做事吗?”
儿子也不甘示弱,指着老杨的鼻子骂:“你为老不尊,母亲生病了,也不照顾。也不帮着带孙子,成天游手好闲。你哪里还有当父亲的样子,你不配!”
老杨听到这话,心痛不已。年轻的时候,自己能赚钱,子女们跟着享福。如今他落魄了,没人把他当回事了。妻子瘫痪6年,都是他在照顾,子女们躲得远远的。他心里越想越气,不接受调解了,一句话:“判,一定要重判,不能放过这几个不肖子孙!”
老杨气呼呼地回到家,刚歇了一会儿,手机就收到了短信。院方传来消息,起诉已经受理,初步结果,儿子和女婿会判半年监禁。老杨看到短信,瞬间后悔了。他连忙打电话要撤诉,但是已经晚了。
老杨后悔了,他不知道事情怎么会发展成这个样子。他赶到小女儿家里,苦苦哀求,希望小女儿能够帮他一把,借他6500块就行。小女儿为难地看着父亲,还没来得及表态,女婿上来就把她轰出了家门。关门的时候,特别地用力,门板直接撞击在了老杨的脸上。女婿的冷漠,似乎早就忘记了当年他们结婚,买不起房,老杨支援了很多。
回到家时,医院打电话可以准备手术了,钱已经交过了。原来,小女儿还是不忍心,悄悄凑了6500,补齐了费用。老杨靠在门上痛哭流涕,他恨自己的无能,也恨自己的混蛋。他的自尊现在已经破烂不堪,不再会有人把他当个人来看了。
本以为医药费够了,妻子就可以恢复过来了。但是,生活再次无情地打击了他。妻子的手术失败了,状况更差了,医院说已经尽力了,恐怕没多少日子了。
老杨的心彻底冷了,他不再祈求孩子们对自己的原谅。他去求当律师的侄子为儿子和女婿尽量辩护,能够减轻多少刑罚都好。
当他看到儿子和女婿出来时,远远地站着,不敢上前。他心里害怕难堪,还害怕他们打他,更害怕他们压根不理他。
事实正如他所担心的那样,儿子和女婿出来的时候,边上跟着的是孙子。他张嘴叫了几声,孙子听到了,刚想答应,就被儿子拽走了。他们扬长而去,仿佛没有看到老杨现在路边。
老杨知道这辈子已经到了尽头了,他看着床上生机在流逝的妻子,抓了一把药压碎了,放入水里,轻轻给妻子喂了下去。看着昏迷的妻子,老杨呢喃地说:“老婆子,你先走吧。咱们都不要再受罪了,我随后就去找你。”
说完,老杨看着杯中的水,喝了个精光。仿佛全身再没有了力气,倒在了床边。
这是电影《老兽》中的剧情,风光一时的父亲突然变成破产游民,哪怕落魄到泥潭里,也放不下心中的骄傲和面子。 很多人说,这部片子拍得好,拍出了中国普遍而现实的国情,但很少有年轻人能看得下去。那种现实的无力感、压迫感,让每个小人物的挣扎感,展露无遗,太过于虐心了。
回答:“腥风血雨”的晚年,是怎么造成的?
晚年出现了“腥风血雨”这样的体验感时,已经说明老人的教育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而这个教育不一定是文化教育,更可能是家教、是梨划、是自我定为。
一、失去了价值感
老人如果想要确保在儿女们面前,尤其是儿女组成的新家庭面前,有足够的话语拳,得到尊重。那就得本身具备价值,或者为自己营造一份虚拟的价众增来。假设,老人名下有5套房,或者老人存款有500万。我想,即使再不孝顺的儿女,也会经常在跟前嘘寒问暖。可是,如果这些价值早早转移给儿女,或者没有让儿女看到有价值,那么不孝顺可能会以各种方式突然降临。
二、久病床前无孝子
老话说得好:“久病床前无孝子”,它是有一定道理的。半个月生病,儿女可以跟前伺候。半年呢?两年呢?甚至更久,就像老杨的妻子,一躺就是6年呢?这个就很不好讲了。即使儿女们没有埋怨,可能新组成的家庭或者家庭背后的长辈,也会或多或少的有埋怨吧。
三、不自尊
老人作为长者,就应该有长者的样子。对于子女也好,对于孙辈也好,要有自己的身份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老自尊”。只有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摆对了,摆好了,他人才可能会给予相应的尊敬。如果自己做事乱七八糟,甚至胡天海地的,那么子女很难对老人尊重有加。
四、来自内心的痛苦
身体的痛苦,是有明确等级的。比如说断骨之痛,那种疼痛感,是很明确的。但是,心理上的痛苦就是完全不能以等级来划分的。同样一件小辈开玩笑的事,当老人开心时,一笑而过并不在意。当老人孤独时,满心伤感无处可藏。之所以变化这么大,就是内心长期给自己定为的苦涩。
五、一碗水端平
对于教育孩子来说,不论是他们小时后,还是长大成家立业,老人切记要“一碗水端平”。千万不要出现宠了老三,亏了老大,冷了老二这种现象。否则,到头来,三个孩子可能会互相推诿,各有各的理由,不孝顺。
文末的话: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那句老话“养儿防老”越来越变得轻微了。不管是老人,还是中年人,都应该心里清楚,孩子们的生活,是他们的,我们不能参与过多。对于自己的未来,更要在很早之前就规划,幸福指数的高低,更多来自于自给自足。而不是,一味地把晚年的生活条件全部押在孩子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