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军事新闻

航母的甲板很厚吗 为什么较难击沉

时间:2018-10-25 11:21:31  来源:  作者:

  首先,从航母的建造上来看,对各种刚才要求很高。由于甲板上几十吨重的飞机频繁起降,发动机喷口温度很高,所以对甲板钢的强度和韧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航母甲板厚度通常在50毫米左右,屈服强度在800兆帕左右。飞行甲板是航母上使用屈服强度要求最高的钢材。

  至于航母为什么难击沉,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水密舱的设计。现代军舰在设计时十分重视水密舱的设计,尤其是航母水密舱每个之间都相互隔离,这样即便水下部分受到攻击进水,只要关闭相应的水密舱即可。

  二是船体结构设计。航母设计时就在水下关键位置采用双层甚至多层船体,当某一层船体受到攻击破损时,内层船仍可以发挥作用。很多航母设计时就对多层船体抵御鱼雷攻击有专门的要求。而且,在近代海战中,除非鱼雷命中关键位置,否则很难将航母击沉,通常能使航母瘫痪已经很好了。

  最后,航母难击沉也源于其作战平台的防御能力强大。航母自身携带有预警机、战斗机、反潜直升机等各种作战飞机,同时还有众多护航舰艇。可以从海上、空中、水下多方位提供各种保护。

  在茫茫的大海上寻找、追踪航母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要对航母发起攻击,必需要躲开海上、空中、水下的层层防护网。如果想使用鱼雷攻击航母,就必须让潜艇提前进入航母的航线,在发射阵位预先潜伏,而这对潜艇来说太难了。

  在航母刚出世时,当时还以为着,这航母还得参与视距内舰炮对轰作战,所以航母要保留了大口径主炮,水线附近的舷侧要重点装甲防护强化,和战列舰差不多上200多毫米的装甲。

  到了二战后,反舰导弹的兴起与技术的大规模扩散,称了航母战场生存的极大威胁。加之,二战时期“航母杀手”的鱼雷依旧还是老麻烦。

  所以航母装甲防护的结构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是追求舷侧装甲防护上的厚度,而是“防雷舱”这种【多舱防护结构】的更大范围应用。

  现代反舰导弹是对舰体舷侧近水线部位进行攻击,而反舰导弹的战斗部或是半穿甲或是聚能装药破甲战斗部,基本上是靠100毫米、200毫米的装甲都防不住的。毕竟,反舰导弹的战斗部与反坦克导弹的战斗部类似,主战坦克几百毫米的装甲不也是说穿就被射穿了吗。所以航母对反舰导弹的防护是:将不可避免的受损或毁伤控制在允许的局部范围内,通过多道内部舱壁来保持舰体的水密、提高舰艇的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也就是多舱防护结构在航母舷侧防护中的广泛应用。

  至于,鱼雷这个老麻烦,在对航母等水面舰艇的毁伤上就比较复杂了,与舰艇在水下接触爆炸时,爆炸产物和水中冲击波直接作用在舰艇壳体上,会导致舰体的较大破口或大面积塑性变形,严重的话会导致断艏、断艉、舰体从中部的折断;在爆炸区域,强烈爆炸冲击波与大量高速破片可能导致舰上设备、管系、人员等的严重损伤,或者电器设备的短路起火、弹药和油气的爆炸等更严重后果;当爆炸的冲击波作用于充满液体的舱室时,冲击波还会通过舱内液体向其他舰体部位扩散。

  就算是鱼雷没有“撞到”舰体,发生了非接触性的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和水中气泡载荷依旧威胁很大,包括产生的震动,对舰体的结构强度、舰上的精密设备和人员都有造成更大范围损伤的可能。

  所以,航母上的防护就是以防雷舱为代表的“多舱防护”。作用上就是上文说的,“死守”用装甲防护硬抗是没有的,索性就“多舱防护”、就全舰有着数量众多的水密隔舱,将不可避免的受损或毁伤控制在允许的局部范围内。

  典型航母的横剖面图,可见航母上横向和纵向分隔,将整舰分隔为数量众多的水密隔舱。水密隔舱可以防止舱室浸水蔓延到其他舱室,以保证航空母舰的安全。

  所以这就是航母扛炸的秘密所在。这种防护理念不只是在航母上体现,就像上月出了撞船事故的DDG-62,船底被顶出个大窟窿,也最后回了船坞,这也是源于水密舱。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