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事件点评

碎银子什么时候出现的 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时间:2019-08-24 17:33:37  来源:  作者:

  小编突然想到前一段时间看到的一个有趣的问题,关于古人在使用钱付账的时候,有的时候是用的一锭银子,有时候用铜板,还有时候用的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白色散装银子,看这样子也没什么规则的形状,就像石子一样,他们称为碎银子,就像你在电视剧中听到的一样,那么古人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呢?

  古人用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第一种说法:很多人会直接将整银子剪碎,或者在整块银子上扣掉一部分。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银子成色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还要换算成色之后来计算。当时剪碎银子的日常用具,叫做“夹剪”,这种铁制工具形状和剪刀相似,但没有剪刀的锋刃,常用来在交易时剪银子。放在《红楼梦》等古典名著里,也是“出镜率”极高。另外还有锤子和凿子,把整个的银锭砸成几块,成了我们熟悉的“碎银子”。

  古人在买完了东西以后,在交易过程中,如果是卖菜的小摊贩或者集市那些场所,基本上都是用铜线来交易;如果是去了需要用到银子的地方,就好比那种高档的当铺,或者药庄之类的地方,他们那里有称,就直接称银子了。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铸造时,就挖一个小坑,将银汁浇在小坑里;这样小块的碎银子就出现了,而且使用也比较方便。看完这些你是不是难以置信?

  那怎么判断碎银子的重量

  明清年间有经验的店铺伙计,通常都练出这手艺,一块碎银子拿到手里,掂量一下就知道斤两。普通老百姓身上,也常带着称碎银专用的戥子,这是一种袖珍的小秤。测量精度为一厘,五两以下的碎银都能精确称量。甚至药铺买药时,也通常用它来称量药材重量。是为明清年间老百姓常用器具。

  不过,放在明清年间,白银到底还是荔重物品,特别是到了清代中期时,白银价格更是飙升。清初一两白银最低时,可以兑换七八百文铜钱,而到了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以《林则徐集》里的估算,已经暴涨到一两白银兑换一千七百文铜钱。所以用“碎银”时,也是越剪越细,甚至还出现了更小的“银角”,袖珍的一小块,也能换几十枚铜钱。所以当时日常的交易,基本还是用铜钱。能出得起碎银的,大多是有钱人。

  而在明清民间,有一种专门兑换白银的店铺:倾银铺。比如把散碎的碎银兑换成大型的银锭,或者把大银锭敲成散碎银两,这家店铺都可以提供服务,然后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一类店铺,在冯梦龙的《三言》小说里“出镜”极多,可见明末时候,已经十分普及。

  到了清朝中期时,票号经济出现,比如清代中期的日升昌票号,生意就遍布全国。大额的白银交易,原先是押送白银,这时就变成用日升昌的汇票。到了清朝道光八年,即公元1828年时,连苏州知府都惊呼:“向来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处,每年来苏办货,约可到银数百万两……自上年秋冬至今,各省商贾,具系汇票往来,并无现钱运到”。也就是说,原先几百万两白银的大宗生意,这时都可以用银票解决。

  明清的银价

  明清大部分时候,金银比价是1:8、1:10,清朝后期达到1:15的样子。

  而白银与铜钱的比价则是,一两人铸纹银(假定这种白银的成色为九五零,也就是百分之九十五的含银量)大致可兑换一贯钱。不过实际的古代社会中,一贯钱也是有大贯、小贯之分。可能一贯钱只有一百文,也可能有六百文、七百文,各地习惯不同,情况不同。

  而且铜钱跟铜钱的市面实际价值也不一样,一两铸造合格、制造精良的人银有可能兑换一千文、两千文、三千文、甚至四千文铜钱。因为铜钱有朝廷人铸,有私铸,一个朝代各个皇帝在位时候分别铸造的不同批次铜钱,质量品相千差万别,并不统一,所以一两银子能换多少铜钱,根本没有标准划一的答案。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