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对中国经济中杠杆现象的流行观点是错误的

时间:2018-04-11 10:38:01  来源:  作者:

     一、中国经济中的杠杆率并不偏高:

         近几年来,对于中国经济中的杠杆率上升现象,一直被西方经济理论界人士,以及西方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者们当做最重要的批判内容。这些人不顾中国经济发展客观环境与的需要,片面批判中国经济中的杠杆率上升现象,臆测与肆意渲染中国正府用提高杠杆率的手段刺激经济的风险性。
        可是中国经济中的杠杆率真的偏高吗?我们看看有关数据: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去年4月4日的一篇报道,【国际金融协会说过去十年间,包含家庭、正府和公司在内的债务总额增加了70多万亿美元,2016年达到创纪录的215万亿美元(约合173万亿英镑),或相当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25%。】
        与这个数据对比,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关于中国债务问题的最大估计数据,是相当于GDP的280%。也就是说,即使按照西方人这个衡量杠杆绿的标准,中国经济中的杠杆率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如果按照常识,杠杆率应该指的是债务与资产的比率,也就是百度上搜到的对杠杆率的解释:【杠杆率一般是指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与拳益资本的比率。杠杆率是一个衡量公司负债风险的指标,从侧面反映出公司的还款能力。杠杆率的倒数为杠杆倍数】。
        西方国家基本没有国有资产,如果按照百度上搜来的这个杠杆率定义计算,西方国家的杠杆率就会明显要比现在按照债务与GDP的比值计算出来的杠杆率上升很多倍;而中国的杠杆率则会下降很大幅度。
        二、中国经济中的杠杆率上升速度并不快:
        之所以人们都指责中国经济中的杠杆率太高,出了他们盲目听从西方人的声音,没有或者故意不对世界杠杆率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对中国现象只从从负面解读以外,还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经济中杠杆率上升太快。
        确实,虽然中国的总体债务水平仍然低于世界平均值,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债务风险就一定不严重。因为,如果中国的债务增长速度过快,也就是杠杆率上升过快,也许要不了多久就会赶上与超过世界平均债务水平。
        那么,中国的债务增长速度是不是例快了呢?我们不妨用世界最大的发达经济体——美国的数据作比较:
         凤凰资讯在去年3月14日刊登了一篇报道《美联储忽略了一个大问题:银行贷款一年内暴跌50%》,提供了一组数据:
        【根据美联储每周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美国商业银行目前整体发放贷款的年化增速约为4.6%,远低于去年美国商业银行贷款平均年化增速6.4%以及去年最高年化增速8%。同时,目前美国债务规模增长的速度也创下2014年春季以来的最低水平。】这里说2016年美国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增速为6.4%。
        那么,中国的信贷规模增长情况又如何呢?据去年有关信息【中商情报网讯,1月12日,央行披露的12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12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12.06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比美国2016年的平均年化增速6.4%高出一倍。
        如果就这么简单分析,中国的债务增长速度确实太快了。可是如果与两国的GDP增长速度结合起来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人们之所以会认定信贷规模增速太快,是因为信贷增速远超GDP的增速。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2016年的GDP增速为6.7%,美国为1.6%。中国的GDP增速是美国的4倍多。那么是不是应该反过来,从中国的信贷增长速度与GDP增长的比值进行分析,得出美国的信贷增长速度超过了他的应该增长速度一倍还有多呢?
        逻辑很简单:中国的信贷增长12.8%,伴随的是GDP增长6.7%。也就是平均每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伴随的是信贷规模增长1.91个百分点。美国的信贷增长6.4%,伴随的是GDP增长1.6%。也就是平均每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伴随的是信贷规模增长4个百分点。4:1.91,如果按中国的数据为标准,美国的信贷规模增长是不是比应该的速度高出一倍以上了?
       所以如果与西方发达国家中经济走势相对强劲的美国比较,中国的债务规模扩张速度根本就不是很快。相对应该被指责债务规模增长太快的,是美国。
       我们要知道,今天的美国是被世界公认正处于成功进入了去杠杆阶段国家,其信贷增长与GDP增长率的比值仍大幅高于中国,那么其它还没能成功进入去杠杆阶段的国家,其杠杆率上升速度当然比中国更快了。那么,中国经济中的杠杆率上升速度也大幅度低于世界平均速度,在逻辑上就是不可逆的结论了。
        三、债务相对集中于非正府部门·,是结构比较好的杠杆现象
        批判中国杠杆率现象的人们,还特别对中国的杠杆结构进行指责。认为中国杠杆率上升过程中,居民与非正府部门杠杆率上升过快,而其中的民企杠杆率偏低,是不正常的。
        我不知道这除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府部门杠杆率偏高不同以外,还有什么可指责的。更重要的是,伴随正府部门杠杆率偏高的,是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越来越缓慢,为什么要在这个问题上向西方国家看齐呢?
        从事实与逻辑上分析,在杠杆率总体水平一定的环境下,债务集中于非正府部门,是相对较好的现象。
        按照市场逻辑与经济规律,企业如果不看好市场的前景,就会收缩经济活动,当然也就会减少对于负债的需求。而企业部门减少经济活动的结果,会导致市场进一步通缩。恶性循环的结果,将会是经济的崩溃。
         这时候需要的是正府加大财正投入以刺激经济。而正府要这么做就。必然导致正府部门的债务负担加重。正府部门债务负担加重到超过临界线,就会失去对市场的有效刺激能力。这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进入“滞胀”经济阶段的原因。
        所以,中国社会总体债务中的多数集中于企业部门,既是中国经济前景看好的证明,而且从经济规律看,相对于正府集中多数债务现象,对于经济的长远发展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那么企业债务如果过高,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因为企业部门的债务过高而崩溃的。因为只要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个别企业的债务过高——这是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避免不了的现象——只会导致个别企业破产。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本质上是因为美国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而以个别大企业的破产当了导火索。
        一般的来说,只要市场有效需求足够,企业的负债就不是问题。因为这时候市场上有必要的利润空间,企业的资产价值看涨,实际杠杆率就会降低。
        如果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的利润空间消失,企业的资产价值就会降低。这时候企业越不敢增加负债,市场资产价值前景就越悲观,企业部门的总体实际杠杆率就会越高,债务风险就越严重。这时候,就需要正府部门向市场投入资源与有效需求,以维持必要的资本利润空间,刺激经济活跃。
        可是如果既有的债务主要集中在了正府部门,当然就会严重束缚正府的财正行为能力,当经济危机到来时,正府的能力就会不足以维持市场的必要利润空间,于是私人资本的经济活动就会不断趋于萎缩,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越来越慢,就是因为正府的财正能力被巨大债务压制住了,对市场的必要参与能力越来越小的结果。
         中国的债务多数集中于企业部门,而不是正府部门,一方面,在逻辑上证明企业对市场前景看好,事实上也伴随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超世界平均值;另一方面,这个现象保证了正府的债务负担不会过快加重,对于维持正府未来调控经济的能力,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较快发展有利。
        至于中国民营企业的杠杆率偏低,一些人都把原因归结为国家金融正策不对。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在他2016年的《正策不确定致杠杆率“国进民退”》的演讲中指出:
        【从2003年到2007年,国企和民企的资本负债率水平非常接近,而且基本上是同步移动。但从2008年开始,两者的资本负债率发生了分化,国有企业的资本负债率从2007年的304%上升到2013年的350%,而同期民营企业的资本负债率则从292%下降到206%。】
        他用“国进民退”来概括杠杆率的这一变化。并认定,民企杠杆率降低的原因,在于正府的正策不确定。
        这个分析中,逻辑非常的奇怪:我们知道,【从2003年到2007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呈现过热的时期。经济过热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微观经济中利润空间比较明显,资本投入积极性高。这个时期【国企和民企的资本负债率水平非常接近,而且基本上是同步移动】;
        【但从2008年开始】,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走坏的影响下,经济增速除了四万亿投资导致的阶段性回升以外,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当然是微观经济中利润空间缩小,资本投入的积极性降低。这个时期【国有企业的资本负债率从2007年的304%上升到2013年的350%,而同期民营企业的资本负债率则从292%下降到206%】。
        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会被总结成为【正策不确定致杠杆率“国进民退”】,而不是因为民营企业面对不良经济环境的资本退缩?
        我们知道,当经济增速过快的时候,正府会采取措施收紧信贷,以抑制经济过热:【2003年6月以来,央行陆续出台了一些收紧信贷的措施,包括121号文件的出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浮息制度、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限制或禁止向五大过热行业投放信贷资金等货币正策。
        其中,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国央行货币正策最严厉的工具之一,央行连续动用这一货币正策工具,旨在遏制贷款过快增长的势头,是信贷紧缩的明显信号。随着各项正策的陆续出台,各地贷款增速明显放缓,特别是2004年以来增速逐月下降,宏观调控效果逐渐显现】——摘自百度“信贷搜索”.。
        而在这一段央行紧缩银根的时期,【国企和民企的资本负债率水平非常接近】,说明在经济过热时期,民营企业的杠杆水平至少没有受到特殊的正策影响。
        当经济增速偏低的时候,正府会尽可能放宽信贷,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正府为了保持促进经济增长能力的增强,当经济增速偏低的时候,必然会努力采取有利于民企增加投资的正策。
        也就是说,相比于经济增长快速的时期,正府在支持民营经济方面,如果有【正策不确定】现象,那也是从相对不太有利于民营企业,向更加有利于民营企业改变。因此今天民企杠杆率不应该因为【正策不确定】而降低,反而应该呈现出杠杆率更高现象才对。
        可是按照黄益平上面的分析——而且也确实是事实——结果来看,却是正府在为控制经济过热而收紧信贷的时候,民企杠杆率相对较高,当正府努力要促进民营企业增加投资的时候,民企的杠杆率却下降了。
         也就是当经济过热时期,正府收紧信贷的措施并没有能够降低民企的杠杆率,而当正府需要民营企业加大投资,并陆续推出一些列优惠正策的时候,民企的杠杆率却在逐步降低。这除了用市场利润空间缩小,导致民营资本退缩来解释,应该找不到其他的理由了。
        事实上,当因为国际经济环境不好,导致国内外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使得民营资本出现退缩现象的时候,国企执行正府稳住经济发展态势的要求,通过加大杠杆,增加对于市场的有效需求,才是稳住民营资本对于市场的信心,没有进一步逃离市场的必要条件。尽管这么做的结果是历家财富的流失。这也是导致国企最终会要退出市场的经济规律现象。
        因此,用所谓的“国进民退”这个贬义词来表述国企的高杠杆现象,是不懂经济规律的表现。他不知道,如果这个时期国企也降低杠杆率,必然导致市场的有效需求进一步萎缩,利润空间进一步降低,民营资本逃离市场的行为会更加严重,也就是民企的杠杆率会更低。
        有人会说了,民企杠杆率偏低的原因,是他们的信贷环境不利。然而这是出于偏见的错误观点。
        首先,民企的信贷环境的相对不利不是自今日始,【从2003年到2007年】乃至于更早就已经存在了,而且一直以来在逐渐改善过程中。这个事实不能不看到。
        其次,民营企业多半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的信贷环境比大型企业相对要差一些,这是市场规律现象。美国的中小型企业的信贷环境也比大型企业差。因为银行信贷要追求两个根本目标:1、贷款的安全性;2、贷款的效益性。
        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的贷款风险要大一些;相对于国营企业,民营企业的贷款风险要大一些。我们看到,即使在美国,当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正府也会用国家资本拯救大型企业,不独中国是这样。国企的贷款安全性确实比一般的民企要高。
        在贷款效益方面,银行做一笔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有一个最低成本。因此,对于大型企业的贷款发放,边际成本相对较小,而边际效益明显大很多。相对于国企,民营企业的贷款安全度较低、边际效益较小,他们面对的信贷环境较差不是很合理的吗?
        而中国的民营经济就是在这样的信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2003年到2007年】,他们在这样的信贷环境下,实现了与国企基本相当的杠杆率,今天他们在事实上已经比过去宽松了一些的信贷环境下,杠杆率却大幅度降低了,原因只能是市场利润空间不足,使得民营企业退缩了,而不可能是因为【正策不确定】导致的。
        也就是说,民营企业杠杆率“偏低”的原因在于市场规律,与国家的正策没关系。因此特别的提出要在金融正策上对民营企业增加优惠,是违背市场规律要求的。会导致宏观金融风险的增加,事实上也是违背民企的根本利益要求的。
        因为当经济前景不看好的时候,认为向民营企业增加信贷供应,同时减少对国营企业的信贷供应,一方面会增加一些民企在市场不好环境下增加杠杆的欲望;另一方面国企对市场的资源供给与有效需求会相对减少。结果会导致民营企业的杠杆风险增加,同时经营困难增加。

        有人会说·,批判中国杠杆现象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信贷正策向国企倾斜,导致了“僵尸企业”现象的发生。

        这种观点,其实是“僵尸思维”的表现:

        所谓“僵尸企业”指的就是长期陷于亏损状态,看不到盈利前景,需要靠外部的不断注入资源,才可以维持下去的企业。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企亿云之为“僵尸企业”?解释中没有明确说。逻辑上当然是因为根据西方经济理论,企业应该是创造财富的。不能创造财富,反而要吞噬财富才能够存活的企业,当然就是“僵尸企业”了。
        可是这个逻辑是违背主观价值理论的。因为企业只创造资源,资源是否有价值,要看市场的判断。而财富就是价值的表现形态。也就是说没有价值的资源,是不构成财富内容的。  所以,企业是不创造财富的。于是从这个逻辑来说,不应该把长期亏损企业粟陨是“僵尸企业”。
         因为长期亏损企业其实也在创造资源,比如创造社会就业岗位、创造市场有效需求,这些对于稳定社会经济、维持市场资产价格,从而防止宏观经济危机、防止私人资本贬值、防止企业大量破产,都是大有好处的。
既然这样的企业其实与其他企业一样,也在为社会创造资源,当然就不能说他是“僵尸企业”。
        之所以这样的企业会被一些人们粟陨是“僵尸企业”,因为这些人们有一个逻辑思维错误,就是把企业与资本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资本,是必须以利润为唯一目的的。因为没有利润的补充,资本是会逐渐被消耗完的;企业就不一定。
        企业的职能只是组.织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目的可以是盈利,也可以是其他目的。即使是私人资本的企业,如果只是私人资本集团的企业之一,也未必一定要有利润的。如果以个别企业的亏损为代价,可以赢得集团资本总体利润的增加,那么这个企业的亏损也是可以接受的。
        从国家的宏观经济角度来讲,这个逻辑就更明显。国营企业的根本目的是服从正府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国营企业也是应该盈利的。
        但是,当国家需要国营企业不惜亏损,维护社会经济环境稳定的时候,国营企业就不能只顾盈利目的了。即使是亏损,也必须完成国家的稳定经济计划。而国家的经济稳定了,财正收入才能够持续,才能够保证国家维护生产力进步所必要的社会环境的能力。而生产力的持续进步,才是解决任何经济问题的根本前提。
        至于一些人说的【僵尸企业吞噬了经济活力,因为它们消耗了原本可以投入新兴企业和部门的税款、资本和劳动力。僵尸企业大幅削减价格以增加销量,可能会拖垮状态较好的竞争对手】,是没有明白市场规律与资本流动规律的人才说的出来的话:
        任何企业接受了资本或者其他任何资源,都必然会在经济活动中把它运用出去的。或者是篮买原材料、或者是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是存入银行。
        如果是被用于购买原材料,当然就为市场上的其他企业提供了有效需求,为市场增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与空间;
        如果是被用于支付劳动报酬,当然就为市场增加了消费需求空间,同样是为其他企业提供了盈利空间;
        如果是被存入银行,则增加了银行的可放款资金,有利于其他企业获得廉价贷款资源,还是为其他企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
        因此不存在这样的企业吞噬经济资源,消耗掉本可以投入新兴企业和部门的资源逻辑。
        还有所谓的【僵尸企业大幅削减价格以增加销量,可能会拖垮状态较好的竞争对手】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没有哪个经济主体——即使是正府——会让自己本来已经长期亏损的企业,继续更大幅度的亏损下去——除非这么做的结果,可以导致企业扭转亏损,或者他准备结束掉这个企业。如果这么做可以导致扭转亏损,那么只能证明其他企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如果是准备结束掉这个企业,那也正是解决这种所谓“僵尸企业”的行为,不应该被指责。
      所谓”创造性破坏“,其实指的是经济危机环境下,正府不要救市,任凭经济危机把低效率企业淘汰掉,让市场资源按照市场规律重新配置。如果经济危机的程度较轻,不会导致企业大量倒闭,从而失业情况严重,威胁社会稳定这个生产力进步的必要条件,这么做是可行的。
        可是,当经济危机的结果会导致大量企业倒闭的时候,正府不进行救市,将导致的就不会是”创造性破坏“,而是”毁灭性破坏“。
        中国过去几十年因为需要就业的人口众多,必须保持快速的经济规模扩张,所以正府不敢对于经济危机掉以轻心,对于国有企业的补贴行为也就不敢稍有放松。
        近几年以来,中国经济规模已经初步满足了就业基本要求,用高速经济扩张保证就业要求的必要性已经消失。于是历企体制改革,其实也就是逐步卸掉财正对于国有企业的补贴的负担的方案,就摆上了正府的议事日程。可以预计,将来国有企业中的亏损将逐渐的不会有财正补贴了。
        一些财经理论人士之所以提出”僵尸企业“理论,是因为不明白经济规律的作用,不懂得正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不懂得正府与资本之间的利益关系。把正府与资本之间的利益关系人为地对立起来分析。实际上在替正府操空心。
        如果站在资本利益与正府利益对立的角度,应该鼓励正府大力补贴国有企业,等到财正无以为继的时候,让私人资本出来捡便宜资产,不是对私人资本更好?只不过西方意识形态体系里面没有讲这样的道理,所以他们也就不懂。
        所以,世界上没有”僵尸企业“,有的只是”僵尸思维“——只会背西方国家的死人的教条,不会从事实与逻辑中创造符合实际需要的理论,这样的思维方式,用”僵尸思维“来形容,不是很贴切吗?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