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三代北大荒人甘洒热血写春秋 由北大荒变北大仓惊天壮举

时间:2018-07-31 16:22:46  来源:  作者:

  图:一九八三年,邓小平视察垦区与职工合影

  北大荒,曾是黑龙江的一片不毛之地,三代北大荒人甘洒热血写春秋,演绎北大荒变北大仓的惊天壮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北大荒人实现农业现代化“三级跳”,创造了年产44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400亿斤的商品粮食保障能力,可以供给1.2亿城镇人口一年的口粮的人间奇迹。“北大荒”品牌稳居中国农业第一品牌,品牌价值达562.91亿元人民币,中国五百强企业排46位。

  20世纪50年代,王震将军率十万复转人兵挺进北大荒。历经半个多世纪,黑龙江垦区(北大荒集团)完成了从种粮到发展粮食产业的演变,打造了米、面、油、肉、乳、薯、种等支柱产业,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培育了“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端、被称为“天下第一场”的友谊农场是在前苏联援建下成立的。这是一个占地1888平方公里的巨型农场,相当於香港和新加坡面积的总和,40年前黑土地实现农业现代化“三级跳”就在这里起步。1977年夏天,时任省国营农场总局谠(委)副书系兼任第一副局长的赵清景在一次北京参观“世界先进国家农机设备博览会”後大为震惊,“我们的农机设备比人家落後了半个世纪。我们再也不能闭关自守了,只有一条路,迎头赶上”。

  开放试点农业现代化变貌

  1978年,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农业机械驶入友谊农场,当年实现了20人种11000亩土地,平均每人产粮20万斤的成绩。一鼓作气,赵清景和他的同事们实现了垦区的“三级跳”,1978年,完成了3万亩现代化试点。1980年,用日本的资金创建了30万亩的洪河农场。1983年,又用世界银行的贷款建设了300万亩的二道河、鸭绿河两个新型农场。

  1983年8月7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邓小平同志来到五分场二队农场考察,听到介绍不时点头赞许。後来有人说,小平同志在深圳画了个圈,确定了中国城市改革的方向;在友谊农场点了个头,肯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信息化农业难觅人种地

  1980年5月,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二道河农场成了北大荒在世界银行淘到的“第一桶金”。经过短短7年时间,二道河人把二十多万亩莽莽荒原变成充满希望的金色麦浪。当地职工回忆说,“我们不仅住进了楼房,用上了城里人艳羡的各式高档家电,更让其他地区羡慕的是,作业区的工人们早上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坐着‘龙江’大客奔赴场区工作。”

  北大荒作业区的面积之大,只有来过这里的人才能感受。当年大量人工插秧的情景已再也找不到了,如今在作业区难觅人影。

  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了全场122万亩耕地上200个监测点传回的信息,可实时监测水位、水温、泥温等,浇水灌溉施肥在这里全程操控。该中心的主任孟庆山介绍说,水稻生长的每一天,每一毫米都在这里都可以被精准记录,对温度、水气等条件更是进行了细致设定,因时因苗进行除草、追肥等操作。可以说水稻在这里享受着无微不至的“关怀”。

  孟庆山说,“在这里的拖拉机驾驶员更是轻松,现在只需要把拖拉机开进作业区,启动导航,拖拉机就会按照设计好的线路分毫不差的在农田里工作,驾驶员只需要随时观察拖机的工作情况。”

  “中华大粮仓”奉献精神历久弥新

  图:北大荒被誉为靠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资料图片

  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垦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以“艰苦奋鬥、勇於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形成了“诚信、务实、创新、卓越”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

  “作为‘国家队’,北大荒深知,不仅要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更需要顾全大局的精神和临危受命的担当。只要国家需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曾任黑龙江农垦总局谠(委)副书系、副局长,现任黑龙江作协副主系的韩乃寅接受大公报採访时说,每到国家粮食出现短缺,垦区都发挥了突出作用,被誉为靠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

  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北大荒职工勒紧裤带,坚持完成粮食徵购任务;在“非典”时期,首都粮食市场告急,应国务院紧急徵调,北大荒立即组.织专列,一弛缘大米从17个车站全线发往北京;2008年5月,北大荒支援四川汶川灾区,48小时加工发运2400吨大米。

  重游“战场”忆苦日子知青笑开花

  在知青韩桂芳的眼中,如今的北大荒既熟悉又陌生,一栋栋别墅,一排排楼房,一座座现代化的学校,一条条宽敞的道路,遍布山山水水之间,超大型农机具在广袤无边的稻田中作业。“四十年前,7、8月份正是麦收时节,现在水稻佔据了三江平原,这千馀公里的黑土地,看不到一处麦田。”韩桂芳说。

  四十多年前,来自北京的韩桂芳与一群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深入三江平原腹地,住马架子,放火烧荒,开垦土地。“那个时候真是苦啊!”回到北大荒故地重遊的韩桂芳对记者说,当年仅20出头的她被分配到农业科研小组。“大片的麦地只有几个人统计、测量。火热的太阳照着人无处躲藏,像是要把你烤化了一样。蚊子小咬成团追着你,即使浑身包裹也会被咬满身包。”韩桂芳对记者兴奋地说起一件事,“一次下大暴雨,我们在地裏也没处躲雨,索性就站在那浇着,浑身冰冷直哆嗦,突然,同伴一把推倒我,一个响雷就像重型炸藥在身边爆炸了。”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