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接近8时20分,再次投弹。
氢弹脱钩后,降落伞按程序正常开伞,8时20分,氢弹在距靶心315米、距地面2960米的高度爆炸。
《人民日报》对第一颗氢弹爆炸的报道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之后的一项工作
就是要在核试验爆炸现场做采集工作
完成这项工作的
是当时只有29岁的林俊德
他带领回收小组在爆心附近
步行几十公里
圆满完成了核试验爆炸数据
的采集任务

在西方国家大气层核试验
转向地下核试验阶段之后
面对西方国家的限制和封锁
林俊德和战友们
坚守大漠,默默攻关
研制出一系列装备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核爆炸冲击波机测体系
1996年7月29日
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实验
当晚
中国正府发表声明,
郑重宣布:
从1996年7月30日起
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从1964年到1996年
32年来,这是中国第45次核试验
也是林俊德参加的最后一次核试验
在后来解密的视频中
林俊德激动地说:
这是我们历家进行的一个伟大的事业
自己有幸在一辈子中
为这个工作做点自己微薄的贡献
世界核爆史上
美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
而中国,只用45次便实现既定目标
发狂地工作
每个学生在他电脑中都有专属文件夹
林俊德一辈子
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
他这样总结成功
抓住机遇,然后发狂地工作

即使年纪上了七十
在他的日程表里
搞研究、做实验、带学生…
几乎占去所有时间
他一年只休息三天
大年初一、初二、初三
在林俊德生命倒数第二天
他回首往事
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
“我这辈子做了一件事,
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他参加学术评审会
从来不收评审费
他只要材料,不要见人
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
他有“三个不”:
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
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
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
他带过的每位学生
都在他的电脑里有属于自己的文件夹
住院期间
他让学生们将各自的文件夹拷贝走
这时学生们才发现
从跟他的第一天起
他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下了
每个人的成长足迹

但在妻子黄建琴心中
两人虽然相伴45年
他去世前住院那一阵子
才是他们俩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

从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那天起
林俊德就在笔记本上写下
他的临终清单:
1、计算机、保密柜清理
2、****技术(国家机密)
3、家人留言
4、(空)
5、马兰物品清理(宿舍、办公室)
可死神留给他的时间太少了,
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
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
临终前
他用虚弱的话语再三叮嘱:
“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对于林俊德院士来说
马兰是他奋斗一生的地方
是他永远的“家”
2012年央视感动中国上,
获奖者林俊德的颁奖词这样写道: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