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中国核工业 中国核工业 收录于话题#口述核史38个
38
◎ 李鸿仪 口述 李春平 整理
我出生于1939年,属于“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那一批。在河南永城读初中时,读到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清贫》等作品后,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我的心里升腾,我想着以后一定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当我上了高中,从课堂上知道了铀原子发生核裂变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保家卫国,更可以用来发电,服务祖国的建设,使人民幸福。我从那时起就决定献身祖国的核事业。
因此到高考时,我就报考了兰州大学原子能系放射性化学专业,所幸被录取了。在兰州大学学习五年,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缺吃少穿,饿得浮肿,暖气也供应不上。和大家一道,也都是靠一股子精神撑过了困难时期,没有耽误学业。
尾矿坝
刚毕业如愿被分到矿山,重体力活让我汗如雨下
1964年毕业填报志愿时,我的第一志愿写的是“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不是口号,而是内心真实的念头。第二志愿报的是江西国营七一三矿,因为了解铀对于核事业意义重大,而七一三矿是我国第一个铀采冶联合企业,心里对它很向往。最后我被分配到七一三矿,可以说是如愿以偿,加入了梦想中的事业。来之前心里非常期待,之前在学校里虽然学习了铀的知识,可还没有见过实物。
1964年8月,我来矿报到上班后,第一年劳动实习,上东山采矿。四班倒作业,工作是连续6小时,加上上山、下山以及洗澡等超过8小时。矿是露天的黄土矿,放炮爆破之后用洋镐挖下去,洋镐挖不动的话先用风钻打,矿石挖出来后铲到矿车里推出去。刚毕业的我体力比较弱,以往从事重体力劳动也比较少。换上工作服,从山下爬到山上去,汗就已经把工作服全打湿了。干起活来更不用说了,打风钻、挖洋镐、铲矿石、推矿车,挥汗如雨,到下班前几乎没有喘息的功夫。中间喝的一点水全部出汗出掉了,几乎没有尿要排。
七一三矿火车专用线
但是大家干劲都非常足,搞竞赛,看谁采矿采得多。和我一起采矿的工人师傅大多是谠、团员,很多是从部队过来的,个个生龙活虎。和他们同吃、同住,又共同经受风吹雨淋日晒,经历严寒酷暑,为了多出矿、出好矿,大家都不怕苦,不怕累,真是战天斗地,都有一股豪迈气概!一起干活让我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好多年后见到还是像战友一样亲切。
那时对职工的健康是很重视的。因为矿石的品位比较低,又是露天的环境,氡气的积累很少,空气还比较好,采矿的防护措施就比较简单,是帽子、口罩、手套、靴子和工作服。每天下班后都要把这一套脱下来清洗,口罩的话是每天更换。每月粮食有52斤的定量,大家都能吃完,还有牛奶等保健品。
在矿山上班期间,得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好消息,大家照常工作,并没有庆祝,但是都非常高兴、非常振奋。我感到从此帝国主义不能靠核武器耀武扬威了,我们历家底气更足了,一定能在和平安定中发展得更快更好。
水冶厂厂房
看到亲自生产的“黄饼”装桶,充满喜悦和自豪
一年的劳动实习圆满结束后,我被分配到安全防护科剂量室。剂量室主要从事辐射防护检测,测量辐射对职工健康的影响、对周围环节的影响并进行应对。剂量室将近30人,其中名牌大学生就好几个——清华2名、北大1名、南大(南京大学)1名、哈工大1名、中科大1名,可见当时对职工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我从事其中的放化分析,使用进口的设备,对工作场所和环境的空气、水、土壤、农作物中的铀含量进行检测。
在剂量室工作一年后,剂量室的主管调走了,安防科领导指派我接替。我备感压力和责任的重大,两年间,团结、依靠并带领全室人员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剂量室各项工作任务。工人下班时洗完澡,都要把手伸进仪器接受检测,没洗干净的话仪器就会“啪啪”响发出警示,必须重新再洗。每个月都要在厂房里取样检测,看空气里放射性物质的含量。还有对水体包括饮用水、环境水的定期监测。每年都给职工安排体检。
1968年9月,我被下放到水冶车间当操作工,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水冶车间是我们矿最主要的生产车间,也是我本来到这里就想去的地方,所以下放去那里毫无怨言。
水冶厂设备
我在水冶车间被安排在浸出岗位。矿石打碎、磨碎以后送到浸出工段,浸出、洗涤后,用离子交换的办法把铀吸附到树脂中,然后从树脂上淋洗下来,再用氨水沉淀、压滤,生成重铀酸铵,也就是通常说的“黄饼”。废渣废液就排到尾矿坝去。其中浸出工段是将铀元素从固相转移到液相的过程,它和酸度、温度、搅拌强度、浸出时间等条件有关,要控制好各个工艺参数,以提高浸出率,降低生产成本。
苏联专家已经早在1960年就撤走了,他们设计的这个浸出工艺虽是成熟的工艺,但还存在不少缺陷,跑、冒、滴、漏也时有发生。经过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进行技术革新,改原本设计的单线浸出为双线浸出,以增加浸出时间;实行流态化逆行洗涤,以提高洗涤效率;改进输送泵,以减少跑、冒、滴、漏。
作为一线浸出操作工经历了两年锻炼后,领导安排我以技术员身份和连队领导一起带班生产,从此我便将水冶车间各工序、各岗位从头到尾都魔清楚,每一个地方都跑到,并与维修、调度等协调好,认真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看到我们亲自生产的“黄饼”装桶,并一桶桶装车,从铁路线往外运送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水冶厂产品
水冶厂大多数岗位又苦又累,没有所谓轻松的岗位
由于水冶车间四班倒作业,两顿饭之间间隔超过8小时,又经常要上夜班,吃饭、睡觉很不规律,工作环境也比较恶劣,1969年我患上了胃溃疡。到医院拿药吃都是不要钱的,但很多年里我的胃溃疡都没有完全好,反反复复,一年疼几个月。疼起来忍着就是了,毕竟只是个小毛病,常常捂着肚子去上班,坚持工作。
工作中下搅拌槽打硫酸钙,抱着高压水龙头冲洗地面矿砂,钻进吸附塔换筛网,满身汗水、泥浆是三天两头的事。在实现仪表自动控制前,水冶厂大多数岗位是又苦又累的,几乎没有所谓轻松的岗位。水冶厂的通风效果不太理想,高温、酸雾、辐射,对人与体健康有一些影响。防护措施和采矿时基本一样,只多了眼镜。在水冶厂工作八年,没含糊,没怕过,为核工亿增力流汗我心甘情愿,也没想过换到更轻松的岗位去。
八年后的1976年,矿里响应号召筹办721工人大学,调我去教育科。1980年又调回到安防科的办公室参与安防管理。1983年担任科长,在总结前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工作,效果也比较显著。采矿行业容易出现伤亡事故,相比防护,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七一三矿对这一块工作尤其重视,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升,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矿冶局、部矿冶局安全生产先进单位,1985年又被评为全国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建材厂首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
再后来军转民开发民品了,我又先后被调到塑料助剂厂、双氧水厂、化工厂、科研所、测试中心、新产业开发公司等多个岗位工作。从参加工作到退休,我一直在七一三矿。一切服从组.织的安排和决定,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做什么工作都是为核事业做贡献,没什么价钱可讲。自己把一生献给了核事业,虽然没做什么突出贡献,但是在哪个岗位上都是兢兢业业,至少没出过什么问题,问心无愧。
我在这里获得了“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谠员”、“安全生产能手”荣誉称号,但这些都不是我最看重的东西。七一三矿给了我一个场所、一个平台,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我做了该做的事,有意义的事,实现了人生价值。现在退休金虽然不多,但儿女也都自食其力了,生活还过得去。
看到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里,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发展速度和水平已经超出了我年轻时的想象,我们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也成了“名牌”,我无比欣慰,无限喜悦。此生选择了核事业,无愧无悔!
(李鸿仪,1939年出生,河南永城人。196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原子能系放射性化学专业,进入七一三矿。1965年至1968年在安全防护科剂量室工作,并自1966年起担任剂量室主管。1968年至1976年在水冶厂先后担任操作工和技术员。1983年起担任安全防护科科长。后担任七一三矿新产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经理至退休。)
策划:杨金凤
原标题:《经历过战天斗地的激情,多年后见面我们如战友一样亲切》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