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家庭

高考母亲为孩子做第一次 我和娘亲春宵一刻值千金

时间:2018-06-11 15:36:22  来源:  作者:

 

  文|毛小妹

  豆瓣有个很火的小组——“父母皆祸害”被雪藏。

  在里面大家数落父母的种种不是,诉说着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种种苦难。煽动人心指责父母,充满了乌烟瘴气的负能量。

  人们总是去选择性记忆一些东西:记住了多给弟弟夹的肉,却忘了妈妈熬夜为你打过的毛衣;记住了那次淘气被揍的痛苦,却忘了父母为你的安全着急。

  任时光流逝,日月如梭,对于父母,我们终究还是要心怀感激!

  台湾心理学教授徐皓宜在自己的著作里提出“父母是人,不是神”,要接纳“生命可以有缺憾,不必完美”。他还提出有一种“父母病”,将所有的错误和不幸都推给父母,然而这样,只会落入无止境的负向循环。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北大留美骄子万字长文控诉父母》:

  这位高材生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成绩数一数二,高考是四川一地级市的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的专业之一录取,上了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这位高材生却跟父母的断绝来往,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的电话、qq、微信。

  他对父母充满了怨恨,每天都生活在仇恨中。父母从小对他的打骂与指责,成了他成年后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他写下了洋洋洒洒一万五千多字的“控诉书”,全文都在控诉父母对自己的控制与捆绑,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整个世界观已然崩塌。

  他控诉父母用“你太小不能骑车”、“你受不了当地名校的竞争”“二五一中会重点培养你”这些理由,强迫他留在自己的单位中学。

  他控诉父母强势的教育造成了他懦弱、自卑的个性。

  他将此刻的境遇认为是不幸的,将所有的过错与责任全部归结到父母身上,认为所有的不幸福都来源于父母。如果他一辈子活在对父母的怨恨中,一辈子都得不到快乐。

  我们每个人一定都有过深切痛恨父母的感受,恨父母的偏心,恨父母对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恨父母的催婚,恨父母的不理解等等。

  或者儿时的某个小事,让自己心存芥蒂,怀恨在心。或者父母养育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没有给予自己该给予的。

  总之生命都有遗憾,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带着本身的殇,没有哪个生命可以做到十全十美,与父母抗衡和决裂是最错误的做法。

  跟父母和解,也就是和自己和解,对自己最好的接纳,这样才能走向人生的下一站,变成更好的自己拥抱更好的未来。

  生命总是太匆忙,有时候,总是会有一点点来不及。

  看到过一则非常让人痛心的新闻——儿子被逼相亲几十次8年未归,父亲病危,想再见孩子一面。

  8年前春节,不满父母安排的相亲,31岁的小虎离家出走,与整个家庭断了联系。8年来一家人为了找儿子费尽心思,最近一次,找到儿子工作的地方,没想到他迅速离职,避而不见。

  家人最后通过派出所民警找到了儿子的电话,父亲躺在病床上,颤抖着拨通儿子的电话,拨通的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

  这位可怜的父亲,在本子上吃力的写下最大的愿望:“他回来看看,再回去就是了,不干涉他的生活。”

  到底是怎样的狠心与痛恨,让他在父亲弥留之际,连简单探望这小小要求都断然拒绝。倘若旁人,也不会心狠如此。

  不得不说,人心狠起来,还是挺可怕的。

  岂不深知父母恩,世间哪有铁心人。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无以回报,就算父母犯下了天大的错误,也没有理由从他们身边消失,用这样的方式惩罚,这也未免太扎心了。

  有一种遗憾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在,这位新闻的主人公也许多年后,会极其后悔当时的做法。

  外婆去世后,有一天妈妈突然说:“我再也没有妈妈了。”顿时妈妈泪如雨下,当时的场景让我久久无法释怀。

  时间就像手里的沙、指尖的水,流的太快,趁一切都还来得及,放下怨气,试着和父母和解。

  这个世界上,父母是我们的源头,如果没有他们的养育,我们最多是一口干涸的井,孤独又苍凉。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