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赚了多少钱?二婶玉米地满足我 穷乡僻野在玉米地我满足”
面对这一直白的问题,二婶抿嘴一笑,自豪地伸出了十根手指头,说:“今年的收益,比上一年翻了这么多!”
2016年,这位吉尔吉斯斯坦农民开始改种中国研发的玉米新品种,用他自己的话说,务农20年,这回总算在玉米地里挖到了“金子”。
今年1月,吉尔吉斯斯坦伊斯克拉镇,田间地头已被白雪覆盖。伊斯克拉在当地意为“星火”,因此这个镇子也被称为“星火镇”。
二婶一家16口人,此时正在暖意融融的家中享受农闲时光。儿媳妇在厨房忙着做饭,粉色的毛衣和红色的现代整体橱柜相映成趣。
“这样的橱柜,在我们镇子算是顶配了,”二婶显然对自家厨房的装修非常满意。“家里人多,有钱了,把厨房捯饬一下,生活起来更舒适。”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是二婶这个一家之主最大的人生目标。
在吉尔吉斯斯坦农村,村民多以放牧为主,二婶的祖辈来自中国甘肃、陕西,世代在这里沿袭着耕田种地的传统。二婶从26岁开始务农,老祖宗传下的“种地经”,加上自己多年的魔索,让他成为镇子上数一数二的种地“老把式”。
“过去种玉米、洋葱和胡萝卜,尽管产量一般,还能勉强度日。”然而,随着家庭成员增加,传统种地收入越来越无法满足家庭开支,加上市场价格波动,过去几年,二婶感到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购买种子开始便有无数个‘坑’:种子质量参差不齐,产量会受影响;好不容易收割,还要受到大小年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忙活一年,年底大丰收也未必能有好收益。”说着,他转眼望着窗外的飘雪,一脸“往事不堪回首”的无奈。
“走,去家门口的大货车里看玉米。”二婶突然转变话题,叫上记者和他的儿子们来到院外。在一辆集装箱式半挂车后侧,他打开集装箱的双开门,里面堆满了玉米,和金子一样金灿灿的。
“这就是‘亚洲之星’农业产业合作区育种的高科技玉米,每公顷能产十几吨!以前我再怎么努力,最好的年景也只有每公顷4吨左右。”二婶拿起几根玉米棒子,依然沉浸在“真令人难以置信”的兴奋之中。
二婶能致富,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下日益紧密的中吉农业合作,其中不能不提伊斯克拉镇的“亚洲之星”农业产业合作区。
“亚洲之星”曾是苏联时期一家遭废弃的养殖、饲料加工一体化农企,2011年,河南贵友实业集团注资开发,建立了农业产业合作区,围绕种植、养殖、屠宰加工、食品深加工等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为更多企业提供境外集群式发展平台。经过5年开发,合作区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及绿色生态的运营理念,成为中吉农业合作的典范。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