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媳把婆婆劝慰下来,了解了来龙去脉,然后掰开了揉碎了跟她说:“妈,你先别急,急也没用。咱们得把情况捋清楚,才能彻底解决。孩子不想上学是有原因的。你想,他在村子里上小学,老师是什么水平?没有师范专业的咱就不说了。那次过年我去姐姐家里看到的书外甥一片空白,问他,你们怎么上课呀,怎么不记东西呀,没笔记吗,课下作业多么?谁知外甥竟然说,老师上课就是领着读课文认生字,也没什么作业。后来我拿他的英语书让他给我读几句,他根本读不来,连Iam怎么回事都不知道,他那水平还不如咱三岁的小宝呢。知道不?这就是差距!听姐姐说,那些老师的老婆基本都是村里务农的,下了课他们都赶着去家里的蔬菜大棚忙活,布置了作业要改,哪有时间呀!我问姐姐,那你晚上可以给他辅导一下,督促他复习呀!姐姐说她累了一天还要做饭收拾家里,哪里顾得上他的学习。你看吧,这又是差距!我再怎么忙,回来都要陪着小宝读绘本,用英语跟他对话。好吧,他和小宝的差距我就不说了。单看他和镇街上的孩子的差距吧。人家镇上学校的老师都是师范专业毕业的,很多夫妻俩都是老师,或者另一半也有正式工作,所以他们是专心教学,再说上边教育部门还经常各种检查工作,这些人也不敢胡应付。拿着教学质量能比吗?再说镇街上的家长们看着那么多同辈人靠读书改变了命运,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更上心。即使再忙,放了学还有辅导作业的学屋,寒暑假还有补课班。外甥跟人家镇街上孩子能比么?他那基础上了镇上的中学,根本跟不上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进度。他上课听不懂,考试自然考不好,考不好估计同学就看不起,孩子没信心上学了又不敢跟妈妈直接说,就撒谎头疼了呗。”
“再说了,外甥也不是坏孩子,听姐姐说平时不跟其他男孩样的打架呀、逃学呀,也挺听他妈妈的话,也知道自己爸爸不回家妈妈不开心,也知道妈妈很辛苦供他读书很不容易,也常帮着做点小事情。要不是这次闹头疼呀,外甥还是个省心孩子。他是缺少关心。这样吧,我跟姐姐打个电话,让她这样跟孩子说。”
徐嫂的弟媳打电话给徐嫂,先是感谢她经常去看望照顾公公,婆婆在城里看孩子,家里的事情让姐姐费心了。此地农村姑嫂关系是这样的:大部分大姑姐或小姑子不论出嫁还是在家,只要兄弟结了婚,嫂子或弟媳进了门,就自动把新媳妇当成了一家之长,感觉自己是“外人”或者迟早成为“外人”。说话做事都是看新媳妇的脸色。当然也有少数“厉害的”姑子,少不了咽不下这口气,跟新进门的媳妇别扭着,要是新媳妇也是“厉害”角色,那这家的日子过的可热闹。徐嫂弟弟和弟媳都在外地工作,只有春节回家个把星期,不想村子里的姑嫂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弟媳也是高知,总感觉大姑姐把自己当客人,总是客客气气。弟媳主动跟她唠家常,她也很有分寸地回应,有时太客气了,弟媳也觉得别扭,总觉得是自己哪里说错了还是怎么着,感觉中间隔着什么总也捅不破。不过,徐嫂和她父母给弟媳的感觉是:这是善良的一家子。
弟媳又劝徐嫂:“姐姐,我知道你心里急,可是你想啊,孩子没什么大问题,你该感到安慰啊。”于是又把跟婆婆说过的话说了要是一遍。“孩子还小,十三岁不上学能做什么,你肯定不能依着他就真不上了。现在社会,要是连初中都没读下来,出去打工,人家都会觉得是个笑话,初中都没毕业的年轻人现在还能遇到几个?就是文盲啊,只能搬砖啊什么的辛苦活,再说了,他这年龄啥活也不能干,更别提搬砖了。还得让他继续上。再就是,他不上学又不能干活,天天出去跟别的坏孩子在一起就坏了,到时头疼的是你。在学校里起吗各方面的信息你能及时把握和控制。你这样啊,跟他说你知道他在学校里很难跟得上功课,感觉没意思,就说你很理解他,但是必须去上学。你什么都明确告诉他,不上学以后只能干搬砖的活啊,夏天热死冬天冷死。没文化,连舅舅的高级手机都不会用,电脑也没法玩,打工也找不到好工作,将来要自己造房子娶媳妇,妈妈攒不下几个钱,爸爸难指望。初一的功课先跟着,跟不上也跟。妈妈不对你的成绩做要求,等到初一结束,妈妈让你重读一年初一,再重新开始的话总比现在会好些。你又不笨,只是基础差,只要努力还是可以读下来的嘛。咱不一定要考大学,你尽力就好。初中毕业后哪怕上个技校、职业学校啥的学点手艺,一样可以养活自己,靠自己劳动赚钱,谁都不会看不起。你要是现在不上学了,变成个二流子,你以后甭想成家娶媳妇。到时妈妈也不会管你,饿死你都算活该。你要是听妈的话好好去上学,妈妈也会尽力给你提供好的条件,考不上学手艺妈也支持,只要你按照妈妈指的路走下去。总之,你是对他要连哄带骗,既要给甜的也要给棒子。他十三岁了,你不要以为他不懂事,他其实什么都清楚。”弟媳最后嘱咐她,尿路感染是喝水太少了,钱要赚,水要喝,尿要排,哪一样都重要,拿着赚的钱打针吃药一点都不划算。
徐嫂儿子又去上学了,没喊头疼了。第二年秋天又从初一重新读起。现在初二快结束了,没听说学习有多好,也没再弄出什么事来。娘俩有规律地生活、赚钱、上学。
徐嫂丈夫在孩子要上初二时回来了一次。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