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寡妇村的三女一壮汉 牛大根艳满寡妇村115章
天宝年间,西京北边的一个高原上有一个刘村,刘村不大,也就百八十人的样子,这里交通闭塞,民风淳朴,乐居不失文雅,传统难辟愚昧,嫣然一个世外桃源的样子。
刘村有三宝,古井、豆腐、俏寡妇。村南边有口古井,井水清澈而又甘甜,最适合做豆腐了;在村子的中间有个古刹小寺,供奉的是弥勒佛,寺庙叫古井寺,寺庙里和尚不会念经但会做豆腐;在寺庙和古井中间有个贞节牌楼,里面住的是村里的寡妇,牌楼就是她们宿命,除非有人会再娶她们,谁会娶一个寡妇那?
古刹小寺里面有三个僧人,一个年长的老主持,一个年幼的小僧弥,还有一个是会做豆腐的中年僧侣,现在姑且叫他豆腐僧吧。豆腐僧是位高僧,一身的佛法修为精湛而又浑厚,连老主持都自叹不如,老主持说过,你可以离开这里还俗了。豆腐僧说,我喜欢那口古井里水的味道。
豆腐僧每天起的很早,走到村头古井,喝一碗冰冷的井水,他说这井水比念经更容易养心,然后挑一担水,回来做豆腐,当一颗豆腐刚刚做好的时候,村里的公鸡也就开始叫了,豆腐僧端着豆腐挨家挨户的去买,有给钱的,有赊账的,有给几个南瓜的,也有给几件破衣裳。每次卖完豆腐路过贞洁牌楼的时候,豆腐僧都会在门口放一块豆腐或者是几个南瓜,即是对牌楼里面女人的施舍,又是对她们的怜悯。
刘村的人早已习惯了这个和豆腐有关的僧人,也习惯了吃他做的豆腐。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平淡的过着。
直到有一天,刘村终于出大事了,贞洁牌楼里面传来的婴儿的哭啼声,这一声就似冬天的惊雷一样,响彻了整个刘村!
全村的人都在牌楼门前站着,一个穿蓝色衣服,脸色惨白,眼神惶恐的美丽妇人跪在大家的面前,虽然刚生完孩子,满身的疲倦和惊恐也掩盖她美丽的身体,反而更加的叫人怜悯、心疼。
“是谁的崽”村里最有威望的老人问道:
美妇不语
“你的汉都死了三年了,按照我们祖上的规矩,你这辈子都要待在这贞节楼里,你现在倒生了个孩子,你可有廉耻?”老人又说到:
美妇不语
“只要他出来娶了你,这也算是一件美事,只是谁会娶一个克夫的寡妇那?要是他愿意,我们全村的人都会成全你们的”老人继续说道:
美妇的余光扫过一双眼睛,只是那双眼睛里满是恐慌。
“你要是执意的不说,你和你的野种,要下猪笼的”老人说道:
美妇直勾勾的看着村长,村长身后那双恐慌的眼睛,慢慢的从人群中退去。
黑云压城城欲摧
古井寺的大门开了,豆腐僧走了出来,走过人群,抱起了寡妇怀里的孩子,深情的对美妇说了一句“该吃午饭了”。
众人哗然,原来是他的孩子,纷纷说到:原来是个妖僧,瘾僧。直到大门关上,老主持一声:阿弥陀佛,何苦呀会影响修为的?豆腐僧不语。
从此以后,刘村的人再也没有吃过他做的豆腐了。
三年后,豆腐僧圆寂于古井寺,人们或许已经忘记曾经有个做豆腐的僧人,只是记得那些年刘村的豆腐格外的好吃罢了。

寡妇村的三女一壮汉 牛大根艳满寡妇村115章
村头寡妇姓张,和老公育有一儿一女,本来是令人羡慕的四口之家,丈夫却死在了黑煤窑的矿井之下,从此这个家变的多舛起来。
张寡妇是个很要强的人,丈夫死了,孩子已经没了爹,村里有一句老话:半路的比不过原配的。她怕孩子受欺负,发誓孩子成*人前不再改嫁,一心一意的抚养两个孩子长大。从此地里的重活全都是她的,每年种地、灌溉收包谷,她像男人一样操持着外面的一切杂活,同样她也是一个柔情细心的母亲,每天都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孩子们从最初的稚嫩不懂事,开始变的乖巧懂事起来,同样的也能够为自己的母亲分担一些家务。
张寡妇打小因为中过风,嘴是歪的,眼睛很小,因为死了丈夫,村里人觉得晦气,基本上不怎么跟她来往,她唯一最要好的朋友,是她对门的邻居,也是她的亲戚,对门陈家两口子经常帮她收割麦子,拉粮食,两家人的关系处的很好。
张寡妇虽然模样长得不怎么好看,但孩子们都长的特别争气,闺女有着一对圆圆的大眼眸子,浓厚笔直的眉毛,嫩的出水的皮肤,村里的丫头没有几个可以和她的美貌媲美了。都说没爹的孩子早当家,姑娘初中还没毕业就早早辍学在外面打工。农村的女孩只要一到外面去,总经不住大城市的花花绿绿,同样也经不住青春期那颗躁动充满诱人的心,况且模样生的好看,身边总围绕很多追求者,出门两年不到,就找到了心仪的对象,还不到20岁,就早早的结婚了。女孩离家50多公里,加上交通不方便,女孩回娘家的次数开始变得越来越少。都说一结婚的女人会变的身不由己,女儿结婚后,越来越难以照顾到那个孤苦伶仃的母亲,还有个读书的弟弟。
男孩和女孩长的很相像,人也清秀,因为从小单亲,为人十分内向,不怎么与周边小孩接触。但男孩学习特别争气,从小就是三好学生,后来也很轻松的考上了城里一所重点大学,这对于几年才出一个大学生的周村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喜事。张寡妇也因为这个争气的儿子,在村里挣了不少面子,大家的态度开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人变得对她恭恭敬敬,只要一讨论起张寡妇,都会说:那姥妇儿子真争气,咱村里几年才出一个大学生,人家孩子多聪明,张寡妇把孩子教的真好。张寡妇从此受到了村里人的敬重。
同样接踵而来的困难压在张寡妇身上,大学学费那么高,她到哪里去筹那么多学费去。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业,她到处赊账,到处借钱,干活也比以前更卖力,就是把自己累死了,也不能断了孩子的学业。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