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子婆媳同欢 父子换老婆的滋味自白
过年,亲友之间频繁走动,这你来我往之间,给小伙伴们制造了一连串难得的检视人情和反观内心的机会。我珍惜机会,勤观察时总结,通达良多。前几天与乌鸡促膝谈心,问起他对婆媳关系的期望。回答我:其乐融融。我不禁一颤(其实就是哆嗦了一下)。今天借由我这一哆嗦,正好谈谈我的一票体会。
1、我为什么做出“哆嗦”的反应?
乌鸡给出的期望太高,使我高处不胜寒,生理的自然反应是其一。其二,期望太高如梦幻泡影。幻灭的后果就是动摇家庭根基,伤及幸福之本,这使我担惊受怕。这一哆嗦,是我的身体、情绪和思维的集中防御反应。
2、为什么“其乐融融“只是一场美丽的幻影?
乌鸡们(以下代指拥有其乐融融的家庭梦想的小伙伴们)之所以这样期望,是因为其乐融融展示了一幅美好的社会生活画卷,是中国传统国与家的理想模型。深受儒家思想浸瘾的中国人,对儿孙满堂、母贤子孝、尊老爱幼、夫唱妇随等有着无穷的眷念和执着的追求。可理想如何兑现?我们的儒家先贤们一方面传播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类的发乎人性的思想,一方面通过制订了一系列社会及家庭准则,将“礼”渗入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我相信淳朴的民风,自然的环境,人性的社会规则是培育其乐融融的温床。可不久之后,儒家思想被信奉成王败寇的统治者大肆改造利用,强加在人性上的枷锁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礼教将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扭曲变形。表面上看,国在“忠”字下千秋万代,家在“孝”字下生生不息。可谁知这忠孝之下的家国春秋之中压抑了多少爱恨情仇。为了捍卫其乐融融的理想,我们采取了压制冲动、愤怒、反抗等人性本能代之以顺从、忍耐、退缩的回避策略。这是我们要的其乐融融么?
乌鸡们,你们被伪装的其乐融融迷惑了。如果历史上真的出现过其乐融融的时期,恐怕也是先秦以前的事了,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渔民闯入的神秘之境。后来两千年的帝制时期,其乐融融已经变质变味了,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了。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仅是一段偶然的短暂的美好的邂逅,极其珍贵,绝非常态。其乐融融,一直是一个美梦,一个中国人做了很久很久的美梦。
3、细心的小伙伴们可能注意到,直到现在我并没有提及婆媳关系。为什么?
因为婆媳关系在中国传统家庭的结构中实在不足一提。婆婆是老子的附属品,媳妇是儿子的附属品,婆媳关系不过是附属品前辈管管附属品后生。其乐融融更多地是要求臣子对专拳的统治者融融,儿子对专制的父亲融融,妻子对专横的丈夫融融。在这三大融之下,妻子对婆婆的融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婆媳问题登上历史舞台,是妇女解放之后的事了。又随着大家庭瓦解成小家庭的不可逆的城市化进程而凸显出来。
4、我们回到现在,说说为什么其乐融融还是难?
缘分天注定。人与人之间或是相吸或是相斥或是无感,且大多是无感。要想达到其乐融融的极乐境界,相吸者发乎真心,无感者狂刷演技,相斥者只能违心了。只有前者可能长久融融,后两者融着融着就石化了。还原婆媳关系的本质,其实就是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女人因为同一个男人的命运勾连。歌中唱到”你未曾见过我,我未曾见过你,年轻的朋友一见面啦,情投意又和“。这个概率有多大?如果再把”年轻的朋友“换成”忘年交的朋友“呢?所以说,婆媳不融是大概率事件。对妻子而言,找到一个性情相投的丈夫已经是天赐良缘了,还妄想捎带一个性情相投的婆婆?对丈夫而言,找到一个对味的老婆已经是哦弥陀佛了,还妄想替老妈找个同性忘年交?我只想说,呐,做人呢,不能太贪心的。
乌鸡们反驳道:感情是可以培养的嘛。好,那我就拿出培养皿,浇花松土小心呵护。女人之间消除隔阂拉近距离的方式非吐槽莫属。吐我的老公她不爱听,吐她的老公我准完蛋,只能吐星星吐月亮吐诗词歌赋吐人生哲学。建立婆媳之间新型的姐妹关系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好么?那么试试建立母女关系如何?难道在乌鸡们的眼里,母女关系仅仅是无私奉献的母亲和孝顺贴心的女儿的完美组合么?君不见母女之间争个面红耳赤吵个鸡犬升天那是家常便饭?(当然事后依然可以拉手勾肩)本来感情就是爱恨交织,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可乌鸡们,只让媳妇对婆婆有无故的爱,却不让有有故的恨。只让媳妇记得婆婆的好,却不让抱怨婆婆的错。只让媳妇对婆婆笑脸相迎,却不让泪眼婆娑。我和我妈不是这个样子的,臣妾做不到,OK?
乌鸡们又说到:好了好了。不期望你们心意相通了,以礼相待可以不?当然可以啦,姐本来就是礼仪之邦出产的通情达理之人啊。只是有一个前提条件:不在同一个屋檐下。这是为何?所谓礼、礼数、礼节诸如此类的东西,本来就是用来隔离情感的,也就是说礼是不熟的人之间用来缓解不熟的尴尬的。举个例子,你翘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使唤你妈帮你端茶送水,你一句”妈,倒杯水“就解决了。你会不会起立、躬身、作揖,敬语起:不好意思,亲爱的妈妈,能不能麻烦您给我倒一杯水并再次麻烦您送到我的手中。谢谢,您辛苦了。KAO,有这功夫,早就自己解决了。大家都有体会,一个人如果在你面前表现得粗鲁无礼口无遮拦,除非这人本身粗鲁,你一定很高兴他没把你当外人对不对。中国人是礼仪之邦,媳妇们从小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出门在外以礼待人是不在话下的。可是,如果要把礼带回家并且常驻在家里,也就等同于在外面装装样子也就算了,还要在家里继续装里子,继续隔离情感(这种情感又通常是负面的),那简直就是压制人性。中国妇女过了好久这样的日子,可算推翻帝制、妇女翻身了,再回去岂不是倒行逆施?家是什么。是一处自由之地。是心灵休憩的地方。世界如此之大,可是能够容身能够撒野的地方恐怕也就只有家里了。如果在家里还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在家里还不能返璞归真原形毕现的话,这人生未必太悲催了。婆媳共处一室,交叉的生存空间,差异的性格文化,”丑陋真我“的昭然若现,难免不掀起家庭风波。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