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德易以王,无德也易以亡。周公建都洛阳,目的是想让周朝推行德治而使诸侯归顺、百姓亲附,而不想依靠险要的地形统治天下。
在周朝鼎盛时期,天下和睦,四方各族心向洛阳,归附周朝。诸侯仰慕周君仁义,感念、依附周天子恩德。所以周天子不驻一兵防守,不用一卒出战,而八方诸侯归服,按时进贡。
可是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周分为二,史称西周、东周,诸侯再也没有谁来朝拜了,周室此时已经不能控制天下,不是因为它的恩德少,而是形势太弱了。
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带着他们席卷蜀、汉,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野,横尸遍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在这种情况下而陛下您却要与周朝成、康之治相比,这岂能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再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关中形胜天下,三面环山,独东面可钳制诸侯,即使有了危急情况,百万雄兵也可以东出函谷关,秦地进可攻、退可守。还可以凭借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以关中肥沃的土地为依托,加之据险而守,此所谓‘天府之国’也。
陛下如若建都咸阳,中原即使有战乱,关中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与别人搏斗,如果不掐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获胜的。
您带领群臣诸将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控制秦国原有的地区,这也等于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诸侯的后背啊。”
刘邦认为此话在理,的确关中地形胜于洛阳,进可攻,退可守,并且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正是王业之资。但是考虑到群臣都是山东人,洛阳离家乡近,究竟洛阳还是咸阳?刘邦心有疑虑。
刘邦下仪群臣,群臣都主张说:“洛阳东面有成皋之险,西面有崤山、渑池为固,背靠黄河,面向伊水、洛水,山川地形险要,再说洛阳城砾坚固也足以据守。”
这时留侯张良站出来反驳道:“洛阳虽然地势险固,但它中间的平原地带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且土地贫瘠,四面受敌,不是用武之地。
关中东面有崤山、函谷关;西面有陇山、岷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可以把中原的茶叶丝绸经关中运往西域各国,换回大量战马和黄金。咸阳是通商之必经之地。
另外从战略上看,咸阳依靠三面的险阻来固守,独东面控制诸侯。如果诸侯安定,可由黄河、渭河运输天下粮食,往西供给京都;如果诸侯发生变故,则可顺流而下,足以运送物资支持前线平乱。此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的建议甚是。”
刘邦当即决定起驾,往西定都关中,命萧何重建咸阳,并改咸阳为长安,寓义大汉长治久安。
后世伟人曾说:“刘邦之所以成功,是用对了两个人,听了一个人的话。”这两个人指的是张良和韩信,听了一个人的话,是指采纳了娄敬建议定都关中。
细细分析,无论从地利、经济、正治等方面考量,关中都比洛阳略胜一筹。
丞相萧何在原来秦咸阳遗址上督造新城,不久之后,新城长安就拔地而起。整个都城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屹立关中,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路面平坦宽阔,旁边是两排的房子,一眼望不到尽头,中间是用青石板铺的弛道,可并排十二匹马同时通过,两边是绿化带,绿化带旁边是人行道。
整个新城焕然一新,树木欣然吐绿,各种花儿争奇斗艳。
新都有方便居民休息锻炼的广场,可供居民散步的花园,街道两旁的商铺一间连着一间,客栈,饭馆,娱乐设施星罗棋布,俯瞰之下,嫣然一座现代化都市。
娄敬的一个建议,诞生了一座长安城,自此,长安作为封建社会十三朝古都,可谓影响中国几千年。
刘邦到了关中后,对群臣说道:“本来主张建都在秦地的就是娄敬,‘娄’谐音‘刘’。”于是赐娄敬改姓刘,授给他郎中人职,称号为奉春君。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