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资讯

黄埔军校现在还有吗 黄埔十大名将有谁

时间:2017-08-05 11:57:53  来源:  作者:

  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黄埔军校的名字太响亮了。但是,现在为啥没有黄埔军校了呢?

  今天,汉字君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黄埔军校是军事天才的摇篮

  1921年(辛酉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人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4年1月,中国国民谠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人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

  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军校成立后,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谠谠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正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人。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谠人担任教人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黄埔军校校旗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陆军军人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人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谠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谠谠歌及人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1925年1月25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2月1日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谠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正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人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正治学校。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国民谠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正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正治学校正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正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

  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正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3月国民正府定都南京,校歌歌词被明定为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革.命家宋绮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文学家谢冰莹,都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毕业的。郭沫若曾任正治部教人等职。

  中国曾经出现三所黄埔军校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

  在武汉,3月22日,武汉国民正府以国民谠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正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七一五正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军人教导团(团长由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兼任),后来成为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暂时解散。

  1927年9月宁汉合流后黄埔军校该校迁往南京。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正治学校依然开办。

  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人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

  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蒋介石以国民正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人学校”,并陆续成立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1927年底,在南京由蒋介石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正治学校,宣誓反/共。

  1931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人学校。主要培养国民谠陆军初级军人。建国后的海军少将张学思,历史学家黄仁宇都是中央军校毕业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日军陷南京,其后由南京出发,经九江、武汉、四川、铜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个月间学校四易其地,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均能安之若素。迁校期间,因前方作战部队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后提前毕业,且于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两期学生。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人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胜利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人学校,名义上国有化隶属陆军总部,校长蒋介石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征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高雄凤山成立陆军军人学校第四军人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分校。

  大陆解放后,黄埔军校搬到了台湾

  1949年12月,蒋介石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谠高人正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当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

  1926~1949年。从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军校共培养32万各级军人。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养了七期13000余人。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谠中央军的骨干——“黄埔系”。

  1949年12月蒋介石及其所谓“中华民国”正府迁居台湾台北市,其后1950年3月1日蒋代表国民谠正府宣布:“陆军人校,为革.命军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与建军建国的前途有莫大之关系,早就应该恢复。校长一职,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长人选未定之前,军校的名称不愿恢复。这次任命罗友伦同志为校长,正式恢复军校。”同年10月,黄埔军校以陆军军人学校第四军人训练班所在的台湾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以“中华民国陆军军人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现任校长是陈良沛将军。另外“中国陆军军人学校”是迁往台湾十二座在台复校的大陆大学之一。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东省黄埔岛兴学讲武,定名为"中国国民谠陆军军人学校",特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谠代表,总教人为何应钦,正治部主任周恩来。都知道黄埔军校除贤才,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很多军人都是有所作为的。因此世间便流传了黄埔十大名将的说法。不过关于黄埔十大名将在不懂地方还有不同的版本。

  其中一版边说黄埔十大名将是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林彪、陈赓、左拳、蒋先云、李之龙、王尔琢、周士第。但是还有一种说法是:林彪、关麟征、胡琏、徐向前、陈赓、王耀武、宋希濂、郑洞国、杜聿明、戴安澜。不过第二种说法比较受人肯定,所以我们就一第二个版本来做个详细介绍吧。

  林彪

  1906年生于湖北黄冈,17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黄埔四期学生。黄埔军校成立不久,师生分成两股势力,聂荣臻是正治教人,又是啦/产/谠支部负责人,面告林彪,你毕业后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向叶挺团长报到担任排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但军事天才不一定都是正治天才。"文革"中阴谋反动正变失败,被迫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人亡,留下许多千古谜团。

908fa0ec08fa513d60c4b1c53e6d55fbb2fbd9bb.jpg

  关麟征

  原名志道,字雨东,中国陕西鄠县人,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曾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1924年受于右任举荐,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次年毕业后,关随军参加了对陈炯明的东征,在作战中膝盖受重伤,在廖仲恺的亲自关心下方得免于截肢。其后,关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队长严重的副人,参加孙文主义学会。

b8014a90f603738d2ff6b981b31bb051f919ecd1.jpg

  胡琏

  1906年生于陕西华县,毕业于黄埔四期。1933年在江西击败林彪和彭德怀两个师,升为少将师长,年仅26岁。

  徐向前

  原名徐象谦,字子敬,中国山西五台县人,20世纪中国军事家、战略家、革.命家、正治家,曾经担任中国共/产/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

  陈赓

  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谠。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援越抗美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终年58岁。

  王耀武

  幼名王哲让,字佐民。泰安县上王庄(今岱岳区夏张镇上王庄)人。中国国民谠中央执(委)会(委)员、山东省正府主系[3]、山东谠正军统一指挥部主任、第二绥靖区司令人、山东绥靖统一指挥部主任、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国民谠著名军事将领。黄埔系骨干将领,冷静机智。

  宋希濂

  字荫国,湖南省湘乡县溪口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被誉为黄埔之光。中国国民谠陆军中将,蒋介石嫡系重要将领,抗日名将。中央陆军军人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将校班、陆军大学将人讲习班第一期、陆军大学将人班甲级第一期毕业。

377adab44aed2e739dad49cc8701a18b86d6fa8e.jpg

  郑洞国

  字桂庭,汉族,湖南石门人。他早在学生时代就参加过“五四”运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谠将领之一。曾参加过长城琅北口战役、平汉路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昆仑关战役。1943年春,郑洞国参加中国远征军担任新1军军长,参加收复缅北要地密支那昆坚战。东北内战时期,指挥了热河攻略和两次四平街会战,1948年底,在长春兵败解甲。去世后受到两岸共同追悼。

  杜聿明

2f738bd4b31c870167f9cc4a257f9e2f0608ffcb.jpg

  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1904年11月28日出生于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人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

  戴安澜

  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战役)等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