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河南省清丰县一个贫穷的村子里,家中*共有8个兄弟姐妹,生活非常贫困,在我6岁的时候,父亲又因病去世,我们家是生产队里最穷的。当时,我们村里都是用泥土垒起来的土房,低矮而寒酸,我家的房子没有一块砖,大人举手就可以魔到屋顶。常常有这样的情景:村里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见我娘走过来,马上散开,怕我娘向他们借钱借米。
但贫穷没有磨灭我对生活的希望,我要改变命运,设计和创造一种新的生活。1985年,我自愿参军,由于表现突出,多次立功和受奖,入伍第二年就入了谠。1987年,我从部队复员,回老家务农。那时候,我国农村改革已经进行了10来年,土地承包到户,我就在自家的地里种了一亩半韭菜。这是一个艰辛而细腻的工作,每天我都要在地里把韭菜割下来捆好,运到家里已经是夜里10点多了,简单休息两三个小时,我再把韭菜装满三个麻袋,推着自行车,经过长途跋涉到蔬菜批发市场把韭菜卖出去,每斤8分钱,一趟也就能挣20多元。卖韭菜虽然为家里挣来了几个零花钱,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家里的困境。我决心到外面去闯一闯,寻找发展之路。
贫穷给予我摆脱贫困的愿望,更积蓄了创业的动力。我向村里人借了70元钱,只身来到吉林长春“闯关东”,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农民工,开始了我的打工生涯,而70元人民币就是我全部的“创业资本”。
刚到长春时,没有地方住,我只能今天在这儿住一宿,明天在那儿熬一夜,为了找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我甚至蹲过长春站的候车大厅。迫于生存的压力,我开始到处给人打工,先后在建筑工地、运输等行业给别人出力工、卖苦力。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家啤酒批发部。批发部的老板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中年人,通过简单的交谈,老板决定把我留下来,工作是蹬“倒骑驴”,往各个饭店和零售店送啤酒,待遇是每月150元工资,包吃住。老板问我行不行,我喜出望外,连声说了三个“行”。
东北的春天转瞬即逝,很快就进入了夏天。不久,我就买了一辆自己的“倒骑驴”,在车站前拉脚送啤酒。虽然仍靠苦力,但我却不再是一名打工仔,而是一名可以自由支配血汗和时间的“小老板”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便以“倒骑驴”开始了创业之旅。我每天卖体力十三四个小时,一年四季几乎整日都在露天工作。夏天皮肤黝黑爆裂,冬天满手冻伤皲裂。虽然工作很累、生活很苦,但我从没向困难低过头,而是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凭着从小在农村养成的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精神和在部队的磨炼,当年我就攒下了3000元钱,这是我人生挖掘的“第一桶金”,这“一桶金”挖得很苦,却让我品尝到了勤奋和智慧的乐趣。
有了积蓄,我便将原来的“倒骑驴”换成了柴油三轮机动车,还开了一家食杂店。食杂店在一楼,门面朝街,地理位置很好,加上我的踏实肯干,很快,食杂店就做大了,经营品种不断扩大,营业额不断攀升,从开始每天能卖100多元,增加到每天七八百元。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