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徐克军那样因公牺牲的士兵,有200多位。那应当是最好的芳华,牺牲的士兵里,20多岁的占了大多数。他们散葬在和静县的12个地方。鲜活的生命,无穷的远方,巨大的故事化成了火车的笛声,消散在边疆的罡风中。
2013年7月11日至8月11日,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正厅及巴州民正局的统一部署,经和静县人民正府研究决定,县正府把这些烈士墓迁移至新建的和静县烈士陵园,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在全国各大网站发布信息。然而,200多名烈士中,只有十几名烈士的家人或亲友与和静县民正局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有的来到现场进行祭奠。
血肉之躯铸穿越天山铁路
新疆地大物博,矿藏丰富,发展潜力很大。但由于交通不便,特别是天山山脉横亘在新疆中部,阻隔着南疆、北疆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也影响着西北边防的建设和巩固。1973年底,国家决定在新疆修建一条穿越天山山脉,连通南疆和北疆的南疆铁路。铁道兵五师、六师和四师十九、二十团,分别于1974年、1975年开赴新疆,开始了南疆铁路的建设。
曾参与铁路建设的王进年事已高,老家在河北石家庄的他告诉南都记者,当时修铁路少有机械,用的都是血肉之躯,战士们打桥梁、打隧道、搬石头、放炮、打混凝土、架铁路,工作极为艰辛。
南疆铁路吐库段全长457公里,其中200公里是山区铁路,50公里是沼泽翻浆地带,共有隧道29座,桥梁463座,因而工程浩大,施工难度大。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想而知,当时修筑铁路的铁道兵是如何的艰苦卓绝。
建成后的南疆铁路由海拔800米升高至3000米再降为1200米,形成最大坡度为千分之22、长240多公里的连续大坡道,它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是极少的,全线隧道总长33公里,其中咽喉地段的奎先隧道修筑在海拔3000米的冰达坂上,长达6152米,是中国海拔最高最长的隧道之一。
在和静县烈士陵园,有一位叫魏聚增的烈士。同样来自石家庄的他与王进是知青时期的好友,王进回忆,魏聚增是因放炮炸石而牺牲的。“他分到爆破组,那是一个炸山的连,他每天就是背着炮,背着导火索,背着雷管,就炸山去。那一天,他点了三炮以后,其中有一炮是快炮,他没来得及跑,就把他炸牺牲了。”
魏聚增在修筑南疆铁路的时候,吃苦在前,表现突出,很快就当上了新兵班的班长。牺牲那一年,他才22岁。王进和当时的战友,帮助处理后事,魏聚增就沿着铁路安葬了。近年来,墓地迁至和静县烈士陵园,魏聚增的家人才得以再次见到他。
“每出行一次,都很难,现在都难,过去更难。我们要用一周的时间才来到新疆。”王进回忆起那些久远的历史,“小山沟里,认识个人都没有,你去哪找谁去?谁也找不着。”他感慨,说是烈士,好一点的是立的木碑,在上面用油漆写字儿,石板的碑上刻的字,好多都看不清了。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