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认为,像所有经济体或区域经济一样,湾区经济最根本的要素仍然是产业以及产业协同。各个城市自身的产业构成、升级、转型、调整,与湾区其他城市形成共振和互动,是湾区发展最根本的动力。
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应进一步聚集全球先进制造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并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金融服务在香港、创新研发在深圳、高端制造在珠三角”的立体层次。
与其他湾区的“单核”或“双核”城市不太一样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是“多核”驱动发展,如何有效整合广州、深圳、香港以及其他城市的资源,实现进一步的区域协同和集聚发展,将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向世界一流湾区迈进的关键点;对于小城市而言,则要考虑如何融入核心城市产业链,找到自己的分工和定为。
研究发现,在世界几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创新一直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纵观世界三大湾区发展历史,都大致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
粤港澳大部分城市仍处在工业经济阶段,存在较大转型提升空间,急需注入科技创新的力量。目前除了深圳在创新研发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其他城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就创新型的独角兽公司而言,刚刚发布的胡润二季度独角兽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独角兽的城市仅有深圳和广州,深圳13家,广州5家,在数量上,还落后于北京67家,上海的39家。
金地集团董事长凌克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还需培育一批明星阔司和世界500强企业。虽然湾区现在有华为、腾讯、中兴、万科、格力、大疆等领军企业,但相比其他世界级湾区还是很不够的。
对此,“时代中国21世纪报告”以产业为核心,还得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如商业消费也与产业布局、人口外溢、产业迁移等密切相关。
“时代中国21世纪报告”还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消费呈现龙头带动、梯级递增特征,一线城市深圳和广州无论是社会消费品总额还是电商消费方面,均位居前列;东莞和佛山表现出相对高的消费活跃度,与广深的外向辐射、人口外溢以及产业近距离延伸或转移效应正相关。
此外,产业与房地产投资、城市运营的关系密切。房产投资跟着产业走,城市群外溢效应明显,房企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积极布局大湾区城市运营,以产业地产、特色小镇方式获取项目资源。
同时,不少房企积极介入产业,进军实业、科技,如碧桂园进军农业,万科下乡,恒大、宝能收购新能源汽车,华润布局科技领域等等。
未来,湾区城市在商业消费、文化娱乐、物流运输、产业园区等空间运营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