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岁月,相伴相持
建国初期,臧克家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和文化名人从香港回到北京,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在谠的安排下,臧克家和郑曼被分配到人民出版社工作。1956年底,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臧克家又调到中国作家协会工作。
这时候,一场“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使许多文艺界人士,如丁玲、艾青等被打成了“右派”。但幸运的是,臧克家夫妇却逃过了此回劫难。那时,臧克家也写了一些文章,对文坛极“左”现象进行批评。1957年,他接受创办《诗刊》并担任主编的重任。当时,有人曾拿出臧克家写的文章,说:“他写了这些文章,还不是‘右派’吗?”而这一时期,毛正对诗词发生浓厚的兴趣,并邀请臧克家前往中南海畅谈诗词。正是毛主系约他谈诗的事,无形之中形成了对臧克家的保护。于是,有同志为他说话了:“主系正同他谈诗呢,他能是右派吗?”
毛很欣赏臧克家在古典诗词方面的造诣和修养,臧克家也特别佩服主系学识渊博,尤其对主系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极为赞叹,他称主系为诗词大家。由于对古典诗词与新诗的观点相当接近,他们谈诗论词常能引起共鸣。由此,臧克家一手促成了毛诗词作品在《诗刊》上的公开发表——这一历史至今成为《诗刊》的骄傲和自豪——而且,毛诗词的发表又极大地促进了当时诗歌事业的发展。此后,臧克家又写了不少文章对毛诗词进行讲解阐释。
多年以后,每当提到与毛主系的交情,臧克家老人就激动不已,他认为毛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捆不可没、彪炳千秋的。虽然“文革”时期,他也未能幸免于难,60多岁的他也被赶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几年中吃了不少苦头,受了不少(委)屈,但他对毛主系的感情仍不改初衷。
岁月不老,诗人不老
1982年,为谠的出版事业勤勤恳恳工作了30多年的老编辑郑曼,从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岗位上退了下来。离休在家,她又继续陪伴臧克家,协助他创作和工作。她是一个典型的、非常革.命的妇女。在家时是贤妻良母,过去在单位也是一位事业上很有成就的女编辑家。她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儿女要求也很严格,她要求儿女们艰苦朴素,自己穿的服装都是一些涤卡之类的普通布料,而且还要求儿女们的下一代不要追求时髦。按小女儿郑苏伊的说法是:“从小用马列主义毛思想教育我们,所以我们的家风比较正,都是属于比较勤奋的踏踏实实工作的人,尤其是两个哥哥都很有成就,做人既诚实,为人正直,而且又都很朴素。这都是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形成的家风。”
如今,臧克家的两个儿子都已事业有成且子孙满堂了。大儿子臧乐源现居济南,已经67岁了,是山东大学伦理学教授,在学术界是很有影响的专家了,现已离休在家,但仍对学术研究孜孜以求;二儿子臧乐安,66岁,系广电部国际台俄语部译审,在翻译俄语方面造诣颇高,曾译过“毛选”和历届全国人大、正协的有关文献,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莫斯科记者站首任站长,如今也已离休,居住在北京,并仍对翻译工作爱不释手。对这两个儿子,臧克家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能够走上革.命的道路,一定不能忘记你们妈妈的恩情。没有妈妈,就没有你们的今天。”而两个儿子对妈妈郑曼的感激之情,也从一封信中真实的流露出来了:
“妈妈:
40多年来,您对我们镭怀备至,从学习生活,到为人处世,使我们沿着人生正确的道路向前奔驰。亲爱的妈妈,谢谢您!
您对谠对人民忠心耿耿,一片赤诚;您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勤勤恳恳,一丝不苟。
妈妈,您是我们后辈们学习的榜样!
妈妈,在您70大寿之时,我们表示忠心的祝贺!祝您健口预寿,青春永驻!”
每当拿起这封祝寿信,饱经风霜的妈妈郑曼便湿润了眼睛,脸上浮起了幸福的笑容。
除两个儿子以外,臧克家和郑曼还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臧小平,在《文艺报》当记者;小女儿郑苏伊,1984年由作协安排其担任父亲的助手。
九十多岁的臧克家老人如今仍要坚持写作。除了散步之外,他几乎没有什么爱好。郑曼在陪老伴散步后,有时还喜欢打打太极拳。他们经常一起看电视,喜欢看体育节目,臧老过去最喜欢看女排的比赛,但生病以后,什么也不能看了——怕引起血液升高,不能太激动。
在臧老住院期间,郑曼每天24小时不离左右地守护着。当时同在住院的艾青曾开玩笑说:“臧克家有个好老婆啊!”协和医院的医生、护士也都说,自己年龄都这么大了,还这样尽心尽力地照顾老伴,真是太难得了。而这一切,臧克家老人都把它深深地埋在了心里。
还是小女儿郑苏伊粟增了父亲心里的话:“爸爸是个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感情的人,但他总是和妈妈风雨同舟。50多年,他们都是这么过来的。”
是的,他们是岁月的伴侣。
岁月不老,诗人不老,爱心亦不老。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