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岭南习俗所谓的“秋汤”也是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只不过岭南习俗更加典型,有点土生土长的味道,没有上升到中医学理论的高度罢了。
其实,把节气的规律融合到生活当中,是中医萌芽的朴素思想状态,是有共同特征的。
3、送秋牛,牛在古代的时候,是耕地的主力军,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
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人”。
秋天收获粮食的季节,更要记得牛的辛劳付出,是一种朴素的思想,知恩图报。
4、粘雀子嘴,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希望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当然只是农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不过这其中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汤圆的黏性比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汤圆多以糯米为主原料和其他一些配料制成,糯米性温,味甘,所加配料亦往往是高糖分、高热量之物,在春寒季节少量食用有助于补充身体热能,补虚调血、升阳健脾。但糯米黏滞、难消化,多食容易导致食滞。搭配葱、蒜等辛味食物,可以平衡汤圆的滞缓效果。
秋分时节,借着忽悠麻雀的理由,好好的弄一顿好吃的大餐还有小吃,既有象征意义,又可以大饱口福,古人真会玩。
5、放风筝,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这个时候气候宜人,风力适中。
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6、做面雀,吃面雀,“面雀”是将糯米粉揉成面团,然后用模具刻制而成的一种糯米点心。
看来又是一个打着保护粮食的好借口,吃货们的理由真多,自古都有了。
“在古时候,秋分时节的到来,意味着稻谷快要成熟,马上就要到秋季大丰收的时候了,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
这个时候,会有许多小鸟去稻田里偷食稻谷,破坏庄稼。人们就用糯米粉做成团子,用竹签串成一串扔到田里去,小鸟吃了面雀嘴巴就会被黏住,这样就不能去祸害庄稼了。
有些讲究的人家会用一些鸟类的模具做出不同形状的面雀来,只是现在这些模具都已经失传了,而秋分做面雀吃面雀这个民俗也渐渐地不为人知了。”
眼看就要收获了,等着农忙,现在弄些好吃的小吃,又好玩,又有乐趣。
吧这些面食做成小麻雀的样子,叫做:“面雀”。
看来古代的时候是把面团都是用炒熟的糯米粉加入适量的糖、猪油和开水揉制而成的,非常软糯,用来喂那些麻雀,
让它们不来吃粮食,没想到太好吃了,人都喜欢吃,尤其是还怎么。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