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语:福禄寿。
我个人认为,如果只有寿元,而没有福禄的话,活得久并不见得是一件幸事。
说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
小时候,我们村就有一位高寿的老人,听说已经一百多岁了。那时候不懂事,出于对老人的好奇,就伙同村里的孩子一起跑到她家里去看,传说中的百年难遇的:百岁老人。
印象最深刻的是:刚好看到老人手颤抖的在提裤子。可怎么提也提不上来,如此反复了几次后,老人累得直喘气。
八十年代,老人穿的是类似于古装的服饰,特别大。裤子是用绳子打结才不会掉,上衣是侧边扣的。
后来听大人说,老人有一个儿子,但她的儿子在七十多的时候病死了。如今剩下老人和儿媳妇,还有一个四五十岁仍未成家的孙子。
平时都是儿媳妇在照顾老人。可儿媳妇自己也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不但瘦小,还驼着背。别的老人像她这个年纪早就抱孙子了,而她还要种田养婆婆和儿子。
而农村,本来就有做不完的农活。她每天都要忙到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体,慢慢地挪回家。回家后,还得做饭伺候老人。
儿媳妇也苦啊。
没享过一天的福,最后,还是走在了婆婆的前面。
儿媳妇走后,老人更不好过了。
她的孙子本身就不是一个勤快的人,更不是一个顾家的人。而要照顾一个不能自理的奶奶,更不会多上心。
可想而知,老人在儿媳妇走后,过得更凄凉。
也是在儿媳妇走后没多久,老人也走了。
自此后,村里唯一一个上百岁的老人,走了。
老人走了之后,村里人都在传:这个老人命太硬了。克死儿子,又克死了儿媳妇,还吸走所有的元气,让他们家断了后,是一个不好的存在。
不过,据说,老人的儿子是也活到了七十多,是病死的;她的儿媳妇也快八十了,这岁数,也不算是短寿了。
所以,根本不存在克夫、克儿媳妇一说。
只是,大部分人都在为自己的无知找到了合适的理由。让这个原本就晚年凄惨,只有寿元而无福气的老人背着不好听的骂名。
而从中,让我觉得,光有数量而没有质量的长寿,绝对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当然,除非她子孙满堂,家庭昌盛的前提下,或许长寿才有可能是一件不那么糟糕的事。
所以相对来说,必定有极少一部分人很长寿、也很健康,对于这部分人来说,真的是有福气的老寿星。
但大多数人没有这种福份,金钱傍身,儿女孝顺又如何?没有了健康的身体、清醒的头脑,每天被病痛折磨,实在是活受罪。
记得看记者采访一位外国长寿老人的报道,她一个人住,耳聋眼花,体力不支,会有志愿者随时过来看望,但她每天孤独的坐在那里,活着于她而言就是在苦苦挣扎,她的朋友们都已过世,甚至儿女也都离去,老人非常的痛苦,她最盼望能早点儿死去。
谁不希望活着?所以有了“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俗话,人人都求长寿,但只有到了那个年龄才能体会长寿对于一个人到底是福还是祸。
古时人们求长生不老,不老两个字是镭键,人们认识到长寿还不老才是最好的,到老了一定体力不支,身体各个机能都在衰退,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所以人们想长寿但又怕老,人老了也就不中用了。
接触过身边一些相对长寿的老人,每天在孤独与病痛中煎熬,他们最盼望的就是早些解脱,因为他们活着已没有了希望,有的老人甚至说,即使自杀都没有力气。
看东西都是模糊不清的,听什么也听不清,吃什么也吃不下,做什么体力都跟不上,那活着的意义何在?
活得太久、身体尚好的人是享受福报,而对大多数活得太久的人来说也许是消业,把原罪受够了才能离去吧!
最后,个人认为,一切顺应自然,遵从自然法则就好,不管长寿与否,只要过得问心无愧、不虚之行,那就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