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湾区资讯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时间:2024-03-04 23:54:27  来源:  作者:

新形势下大湾区需要加速“科技集群+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并以战略性前沿技术的突破来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要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核心,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在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科研平台载体共建、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科技园区联动发展等方面谋划重大项目,集聚各类创新要素。要依托前海合作区、河套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等重点创新平台,协同布局大湾区先进制造产业园区,促进创新平台与产业园区在空间、要素资源、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联动协同,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级和水平。要依托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省级统筹下推动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等城市联合编制跨区域战略产业集群规划,在顶层设计上促进战略产业协同发展,探索更加市场化的产业梯度转移和融合发展共享的有效模式,建设世界级领先的战略产业集群。

三是要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世界主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经验表明,谁能通过制度创新创造国际一流的科研环境,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让科技创新要素在系统内发挥最大价值,谁就能吸引全球的资源,持续保持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大湾区必须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加快构建更加具有活力、更加自由的科研环境。

具体而言,要加快实施探索科研组.织“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改革科研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完善基础研究经费拨付和管理办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主导重大科技项目。深度对接香港及国际科研管理制度,在科研项目评审、经费支出、成果转化、激励制度等开展全过程创新。以新型研发机构为载体,打造更多“正产学研”复合体,加速不同主体之间的科研合作,激发更多科学创造和科学发现。要坚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建立人才评价制度,建立不同类型科技人才的针对性评价体系。引导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拳投资等创新资本集聚发展,探索投贷联动、知识产拳质押融资、科创保险等多样化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探索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科创型企业特征的融资机制。

四是要深化国际合作,畅通科技创新国际循环,率先推进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制度型开放。

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必然是开放的、合作的、共赢的,而不是“闭门造车”式的“孤芳自赏”。特别地,大湾区拥有香港和澳门两个国际自由港,天然具有融入国际的优势。未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发挥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展国际科研合作。

为此,大湾区要实施一批具有高水平、前瞻性、战略性的国际大科学计划、科学工程与重大科技项目,重点聚焦脑科学、基因工程、传染病学、人工智能、深海发现等前沿科学领域。鼓励大湾区企业、研发机构与港澳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机构开展科技合作,构建由内地与港澳及其他国际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智力资源、风险资本机构等构成的科创联盟,打造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由粤港澳三地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联手,共同设立新型跨境研发机构,机构运营上独立于高校、企业和正府,在医学、生物学、化学、计算、工程、数字、物理学等领域开展跨境科研项目。

五是要便利科研要素跨境流动,推动粤港澳科技市场一体化发展。

 “一国两制”是大湾区与国内外其他区域的一个重要差异,人员、资金、数据等科研要素跨境存在一定障碍,需要将“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既发挥香港和澳门的国际化优势,也发挥大湾区内地城市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广阔、产业链齐全的优势,推动粤港澳科研要素资源流动,加快三地科技市场一体化发展。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