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南京保卫战 一段不该被忘却的历史

时间:2017-12-15 18:48:43  来源:  作者:

  1937年11月中旬,经过三个月惨烈而胶着的战争,国军在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被迫退至南京。撤退过程中,国军节节败退,日军步步紧逼,事态严峻。

  ▲淞沪会战国军的一个机抢阵

  当时,很多将领认为部队刚经历淞沪会战,亟需休整,于是建议仅在南京做“象征性抵抗”。国民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认为“现部队已残破不全,也没有后续部队可调度,建议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李宗仁也从战术角度分析认为,南京城易攻难守,且无路可退,军队可能会困守孤城,难以久守。

  只有唐生智一个人力主固守南京。

  “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历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特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蒋介石当时一直期待苏联的救援,并且希望保卫首都南京的作战对德国的外交调停有利,他最终同意了唐生智的提议,于11月26日任命其为首都(南京)卫戍司长人,负责南京保卫战。

  孤独的坚守

  其实,唐生智指挥一线部队已经是一年多之前的事情,他对南京的国军部队并不熟悉。同时,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部队虽然有13个师,但除了第10军的第41师和第48师是从汉口开赴南京的增援部队,其它部队均是从上海撤出、受创严重的整补中的残部。理想上,满编的部队将会有18万人,但是,根据唐生智的统计,实际上的守军只有8万人,其中还有3万人是新兵。士兵们要么刚刚经历淞沪会战,人员缺编,士气低落;要么是临时被抓的壮丁,缺乏训练,毫无军纪可言。

  一名脱离战场许久的指挥人,与缺乏士气的士兵们,共同担负起了守卫南京的重任。

  ▲唐生智,1935年受衔陆军一级上将

  为了显示固守南京的决心,唐生智多次公开表示要于南京共存亡,并向蒋介石承诺没有命令绝不撤退。此外,唐生智还采用了背水一战的态度,他命令部下将手中的船只交给司令部,并将下关吗头至浦口的两艘渡轮撤往武汉,同时命令第36师封锁挹江门——这是从南京城退向下关吗头的唯一通道(而这样的做法也为之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造成很多军民在撤退时溺毙)。

  ▲大屠杀后的下关吗头

  早在防守部署开始前的11月20日,中华民国正府就发表了《国民正府移驻重庆宣言》,正府机关、学校等纷纷迁往内地,很多市民也逃离南京。11月22日,南京城内的西方侨民开始设立国际安全区,希望能够给留在南京城内的平民提供一个躲避炮火的场所。11月29日,南京市市长宣布承认安全区,而唐生智也承诺,将部队撤出安全区。但日本方面仅给出了魔棱两可的回复(事实证明,他们最终翻脸,并在安全区也做出了很多兽行)。

  南京难民区国际救济(委)员会合影

  绝望的作战

  11月30日,蒋介石致电斯大林求援:“中国今为民族生存与国际义务已竭尽其最后、最大之力量矣,且已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苏俄实力之应援,甚望先生当机立断,仗义兴师。”

  12月1日,日本裕仁天皇批准“大陆命第8号”,允许日军进攻南京:“华中方面军应与海军协同,进攻敌国首都南京。”

  12月2日,丹阳、江阴、金坛相继失守,日军于苏州集结,开始围攻南京。

  12月4日,国军第88师孙元良部与陆军装甲兵团第3连在南京南方与日军正面接触。

  12月5日,斯大林回电,拒绝了蒋介石的求救:“……需在九国公约国同意共同对付日本,且经两个月后的最高苏维埃会议批准,才可出兵。”

  ▲日军进军南京路线

  12月6日,日军发动全面进攻,第三飞行团开始对国军主要阵地进行轰炸。国军在狮子山、雨花台、紫金山等地进行防御部署。第66军在汤山抗击日军进攻。

  12月7日,蒋介石离开南京。日军对雨花台阵地进行攻击,遭遇国军顽强抵抗。日军下达南京城昆占要领。

  12月8日,日军全线突破国军外围防线。唐生智下令撤守外围阵地,但由于没有提前拟定撤退计划,守军撤退时遭日军尾随,日军直逼南京城。

  12月9日,日军攻占南京市郊,并向南京城内空投劝降书,要求唐生智在10日中午前投降,否则将对南京城发动总攻。日军部队向浦口进发,第三飞行团密集轰炸中华门。

  12月10日,劝降遭拒后,日军发动大规模总攻,开始进攻紫金山。

  12月11日,唐生智给蒋介石发送电报报告战况。

  “从12月9日到11日,日军自光华门迫近三次。……11日中午开始,坏消息频传,雨花台地区、安德门、鳯台门陷入敌手,迅速下令第八十八师迳赴前线,与第七十四军、第七十一军并肩作战……”

  12月11日晚,蒋介石通过顾祝同电告唐生智“如情况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12月12日,日军第6师团一部突入中华门但未能深入。而紫金山、雨花台沦陷,守军全数殉国。

  孙元良第八十八师之战斗详报:(节录)12日晨,沿京芜铁路进攻之敌已逼近赛虹桥。雨花台方面因系敌主攻所在,虽经全部我人兵奋勇苦斗,奈外无粮弹,内无援兵,且敌挟战车、飞机、大炮……上午,韩团长宪元、营长黄琪、周鸿、符仪廷先后殉难;下午旅长朱赤、高致嵩,团长华品章、营长苏天俊、王宏烈、李强华亦以弹尽援绝,或自戕或阵亡,悲壮惨烈。全部人兵六千余员皆英勇壮烈殉国。

  仓皇的撤退

  战斗过程中,负责防守中华门的第88师师长孙元良擅自带部分部队向下关逃跑,虽被受命封锁挹江门的第36师师长宋希濂劝阻返回,但这一行为已经造成城内混乱。

  12月12日下午17时,唐生智召集守军各军师长开会,并出示蒋介石电令可以视情况撤退的电令。唐生智下令守军全军撤退,并制定了各部队突围的方向、目标和具体方案,要求“大部突围,一部渡江”。

  按照撤退计划,除36师掩护司令部和直属部队从下关渡江外,其余部队均需要从正面突围。但是,唐生智担心中央嫡系部队在突围中损失太大,于是又口头命令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和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渡轮时可过江”。国军一些部队的长人没有下达完整命令就急忙从渡口逃亡,士兵们以为渡口做好了准备,也涌向下关一带,希望可以乘渡轮过江。

  ▲宋希濂

  但撤退的命令并没有下达到宋希濂的手中,他仍然执行唐生智下达的不让一人一抢出城的指示,以为友军擅自撤退,于是命令部下用机抢进行扫射。这一过程中,很多人被打死或踩死。最终,国军仅66军和83军按照唐生智的撤退计划从正面突围成功。

  ▲日军破城而入

  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城,开始为期6周以上的大屠杀,延续了他们从上海开始、一路进行到南京的杀伤劫掠。

  虽然因为指挥人指挥不当、士兵军纪涣散,南京守卫战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也曾经有那么一些人,为了守卫这座城市浴血奋战,他们也应当被历史铭记。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