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北魏建国到灭亡全程 北魏皇帝列表

时间:2018-05-09 17:32:27  来源:  作者:

  魏军主力继续东进,拓跋焘和奚斤在北燕都城和龙外会师。两路魏军在途中基本没有受到什么抵抗,沿途的北燕守军和人员接连向北魏投降,魏军没费多少功夫就合围了和龙。拓跋焘在和龙外又征发了3万多民众为其挖围堑,企图困死和龙城内的守军。

  是年八月,北燕皇帝冯弘不甘心就此投降,便派了3万人出城向魏军挑战。结果这3万人就如同用包子砸狗,全部送给北魏当下酒菜了。北魏昌黎公拓跋丘和河间公拓跋齐率部合围北燕军,燕军死伤近万人。遭此一败,北燕的人员和将领们都老实了不少,只有尚书高绍仍然率部抵抗,不久后也被杀死。冯弘见形式不对,便邀请高句丽军保护他,率龙城百姓东渡辽水,投奔高句丽。不久,冯弘因为自大被高句丽王杀死,北燕灭亡。

  降服北凉

  北魏灭北凉之战

  太延五年(北凉永和七年,439),北魏帝遣使至北凉,得悉北凉主沮渠牧犍喜于传播柔然可汗妄言:去岁魏帝伐我大败,不能复振。知其称藩怀有二心,经朝议,决定依从谋主崔浩之言,出其不意,乘虚攻凉。六月,魏帝率兵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出发,使侍中、宜都王穆寿辅助太子拓跋晃监国,又令大将军、长乐王嵇敬,辅国太将军、建宁王拓跋崇领兵2万屯漠南,以防柔然。同时命公卿草书遣责北凉主沮渠牧犍,列数其12项罪状,劝其亲率群臣远迎魏军,才是上策。随后自云中渡过黄河,于七月至上郡属国城,留下辎重,部署诸军:以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尚书令刘吉与常山王拓跋素为前锋,两道并进;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太宰、阳平王杜超为后继;以平西将军源贺为向导。

  源贺为故南凉主秃檀之子,南凉原据姑臧,后为北凉所占。源贺对魏帝言道:姑臧城旁有四部鲜卑,皆臣祖父旧民,愿劝其归附。魏主称善。八月,拓跋健获得河西(即河西走廊与、泊水流域一带)畜产20余万。北凉主未肯出迎,一面遣使求救于柔然,一面派其弟征南大将军董来领兵万余出战于姑臧城南,北凉兵望风奔溃。魏帝遣使晓谕北凉主出降,沮渠牧犍得报柔然将攻魏边塞,猜测魏帝可能还师,遂闭城捞守。其堂弟沮渠祖城出降,魏帝俱知城内情况,于是分兵围攻。由于源贺引兵招慰城附近诸部下3万余落,故魏帝得专攻姑臧。九月,北凉主沮渠牧犍之侄沮渠万年率部降于魏。姑臧城溃,北凉主率文武5000人出降。北凉历39年而亡。继之,魏军又攻克张掖、乐都、酒泉等地,皆留将镇守。

  南北对峙

  16岁的拓跋焘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北方柔然的疯狂入侵。后来拓跋焘主动反击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征服了漠北一带,使柔然臣服。拓跋焘于公元427年,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胡夏统万城。公元431年灭胡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统一。

  至此,北魏统一了北方,继前秦苻坚后再度使北方归为一统。从而与南方的刘宋正拳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

  拓跋焘凭借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基业,加之自己的雄才大略、军事才干,经过近20年的统一战争,最终统一了北方,加强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使北魏正拳更为巩固。但在伐宋之时,刘宋的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遭到极大的破坏,“自是道里萧条,元嘉之正衰矣”,加重了人民的苦难。此外,北魏大臣、军事谋略家崔浩,深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为谋主,他参与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军事决策,多谋善断,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改革和汉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登基,逐步实施了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

  孝文帝即位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汉化正策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490年(太和十四年),冯太后死,魏孝文帝开始亲正。他亲正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魏初,鲜、汉人号杂用。迁都后,改定人制,一依魏晋南朝制度。

  北魏统治者迫切要求同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为此,他们需要进一步消除民族界限,实行汉化正策。但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推行汉化正策阻力很大。

  493年(太和十七年),孝文帝以南伐名义,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到洛阳后,他声言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劝阻。他利用群臣不愿南伐的心理,宣布定都洛阳。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