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出征,大规模的战斗动辄几万、几十万军队,赤壁之战中,曹操更是号称百万大军。战国时秦赵之间的著名战役——长平之战,据记载,光赵国就被秦国大奖白起坑杀了40万人。可见古代战争动员起来,人数是相当庞大的。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大规模的人员动员,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上厕所怎么办?想象一下,几十万人在一个地方大小便,还要吃饭、睡觉……那画面,我简直无法想象。军队动员,后勤保障真的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如厕的问题不能解决,还谈什么作战。人的粪便处理不好,会引来苍蝇等,苍蝇很容易传播细菌、病菌,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瘟疫灾害。瘟疫来了,生病、体弱、死亡,将不得不面临严重的军队减员。这还没打仗就倒下了,何谈打赢战争呢?
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劳费而徒为饰好,何也?——《三国志·蜀书五》
这【圊溷】,就是三国时候的战地厕所,古代将领统军在外,安营扎寨时,厕所一般是要修建的,而且必须远离水源,建在下风处。因为古代医疗水平差,当夏季行军时,在缺乏净水措施的情况下,基本上是喝生水,或不干净的水,这自然会导致大批的腹泻和痢疾。因此,即使修建了像【圊溷】的厕所,一旦处理不当,都会在军中产生大规模疾病。
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战时约有23万部队,排泄就已经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不重视厕所,才遇上了【大疫】。同样,孙拳进攻合肥时遇上【疫疾】,也有可能是因为处理粪便不当而造成的。难以想象,如果是百万大军下江南,究竟是怎么解决的?
到了唐朝,《李卫公兵法》中详细介绍了在行军过程中,军队扎营的方法。其中对于军营卫生非常重视,每个营区都要挖一个公共厕所(“诸兵士每下营讫,先会两队共掘一厕”),着重强调厕所挖位置,要远离水源和粮草,要离营房有一定的距离,但不能太远,以免上厕所的人兵不能及时归队。
如果是防守方,那就更要重视厕所了
缩在城中防守,由于回旋空间相对小,需要更注意解决便溺的问题,否则不等敌人攻上来,自己就先因为瘟疫而垮掉了。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这方面的实践,但因为中国的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当年的实物很难保存下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多是墨子等著作当中的文字记载。
而且对防守方粪便也不全然是废物,收集加热后可以当武器使用。这种恶心至极的东西还有个雅号金汁。怎么用呢,从城头往攻城者头上一浇,绝对酸爽。
还可以沾在箭矢上,敌人一旦中箭,即使当场不死,过几天也得因感染而亡。这效果,实在太生化武器了。更多的时候,守城人兵会在城墙上直接排泄,以恶心攻城敌军。试想,在敌军攻城例程中,城墙外围一圈都是粪便,不仅进攻不便,还会传染疾病,而城内军民不受影响。
对歪果仁而言,公元1世纪以后罗马军团的行军营地在寨墙与护营壕沟之间,有木板盖深沟作临时厕所,永备军营内有冲水式厕沟,深度至少三米,须有石板或木板盖。水流从河流上游引入,在军营中使用后,顺下水道冲走厕沟中的秽物。
在英国各地出土的罗马堡垒遗址也验证了这一说法,靠近寨墙与箭塔处的确发掘出规格相似的厕沟。
到了中世纪时期的西方,军事上最受重视的是城堡建设,城堡中自然有流水冲刷的厕所,但建筑体例与清洁规范并不比罗马帝国时代有显著改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