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观《魏略》与《汉晋春秋》,就不难发现魏延功勋卓著,在蜀汉集团,其军功仅次于关、张,甚至在马、黄、赵之上。
公元212年,魏延平克刘璋所部刘璝等九位将领的精锐部队,平定广汉郡。
公元214年,魏延攻克重镇雒城,并于雁桥之战中击败生擒刘璋麾下名将张任,并率军包围成都。
公元230年,魏延率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连败郭淮、费瑶等十余将,名霸武威。
公元231年,魏延奉命引兵逆袭,魏兵大败,魏延军团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退还保营。
以上四个案例,还都是抽选自魏延平生中极为寻常的几次战役。如果魏延单单同张苞、关平等人一样,只不过是有“犬马之劳”,那还不足以摄人眼目。问题的关键在于,魏延军团还参加了刘备定鼎蜀汉的核心战役,随着“三虎将”的去世,魏延的元老地位显得愈发的突出。
另外,诸葛亮经年北伐,所带主将不过是镭、张、赵的后辈,而魏延的辈分虽略逊三人,比之于其他少将堪为“叔伯”了。如此特殊的身份和功劳,确令蜀汉丞相心生疑忌。
魏延的能力强,智勇双全,又深得刘备和诸葛亮的器重,唯一的一点,就是其性格高傲,难以容人,并且与诸葛亮之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军事路线上有分歧。太过冒险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就提出冒险的“子午谷奇袭”计划,并且每次北伐,都提出一个建议,要求分兵,要求自己带一万人走另一条路,然后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这些都不是诸葛亮能忍受的,故而“制而不许”。
魏延并非是诸葛亮的合适人选,所以另外大力提拔姜维。但是诸葛亮病逝的时候,最终以姜维还年轻,不足以执掌大拳,让自己的心腹蒋琬继承了。蒋琬在职位,资历,以及派系等方面都符合诸葛亮的要求,再加上蒋琬为人稳重,做事公允,让各路人物都心服口服。蒋琬不仅仅在内正方面出色,在军事方面虽然改变诸葛亮的战略,但是仍旧提出新的北伐方案,建议从东路进攻魏国,但是得不到朝臣的支持,最后作罢。
诸葛亮北伐时,蜀汉已死名将凋零,特别是镭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先后故去,已经没有良将可用了,只有魏延能独当一面,算是将才,诸葛亮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没有任用魏延,却任用马谡、陈式等人。而对大将魏延却视而不见,非常可惜。
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觉得太冒险,没有采用,魏延觉得自己没有用武之地,心中常有不平之意。《三国志魏延传》: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其实,诸葛亮只需一招,就能任用好魏延,让魏延有用武之地,也能高兴地服从命令。那就是让魏延做北伐先锋,给魏延一万或者两万人马,让魏延直接和魏军作战。
你魏延不是很厉害吗?很能打吗?给你机会,你上前,给你兵马。
魏延有两点优势,第一,勇猛过人,有武力,有谋略,加上又是北伐方针坚定的支持者,这是一个很好的先锋人才。
第二,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和魏国相持,了解魏军的情况,加上魏延在建兴八年,在阳谿击败过魏国大将郭淮,取得大胜,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因此,让魏延做先锋,冲锋陷阵,冲在最前面,诸葛亮只需在后面率主力层层推进,稳定北伐成果,岂不更好?
这样,诸葛亮省心了,魏延也发挥了最大才能。可惜,诸葛亮没有这么做,没有给魏延冲在北伐最前面的机会,让魏延觉得憋屈,不公平,并因此有怨言。
诸葛亮作为丞相,不可能不知道魏延做先锋的优势,可能是担心让魏延冲在最前面,取得大的成功之后,魏延有二心,因为,魏延的伯乐刘备死了,刘备提拔了魏延,魏延只对刘备感恩戴德,诸葛亮应该对此担忧。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