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与蒋介石是浙江老乡。鲁迅是绍兴人;蒋介石是宁波奉化溪口人。二人一文一武,都是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过极大影响的非凡人物。虽为同乡,但两人的正见与理念似乎有所不同。两人间或时有分歧,但也曾有一段惺惺相惜却鲜为人知的特殊友谊。
蒋介石一贯重用浙江籍同袍,他对鲁迅的文学才华与骨鲠之气也很是仰慕。蒋对鲁一直百般笼络,希望他能为己效力。鲁迅却始终和蒋保持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既不疏远,亦不亲近。
其实,鲁迅对于自己这位浙江老乡的态度,并非人们一贯认知的那样针尖对麦芒,或决不敷衍。他也曾对初露锋芒蒋介石很赞赏并寄予厚望的。1926年秋,他在写给许广平的一封信中第一次提到时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老乡蒋介石:“现在我最恨什么‘学者只讲学问、不问派别’这些话,假如研究制造抢炮的学者,将不问是蒋介石,是吴佩孚,都为之造吗”?文中毫不掩饰对那位浙江小同乡、比自己小6岁的蒋介石的好感。看得出来,他讨厌军阀,支持国民革.命军北伐,而且非常欣赏敢作敢为的蒋介石。
1927年春夏之交,“四·一二清谠”事件发生。鲁迅愤而从广州中山大学来到上海。他决心用手中的笔作武器,用一篇篇辛辣犀利的杂文作媒介,将斗争矛头直指国民谠新军阀。之后,广州突然发生“四·一五”屠杀惨案,萧楚女、李森等2100余名左翼人士惨遭屠戮。
此后,鲁迅与他曾经颇有好感的国民谠正府在正治上产生严重分歧,并逐渐分道扬镳、势同水火。
蒋介石与国民正府却不愿将社会影响力巨大的鲁迅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上去。这个时期的鲁迅,内心似乎有些犹豫、彷徨。他一方面困于生计,另一方面对蒋仍然抱有幻想。所以他还是小心维持着与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正府间藕断丝连般的特殊联系。资料显示,从1927年12月至1931年12月整整四年时间,鲁迅以“特约撰述员”身份从国民正府大学院领取过总共14700元大洋的特殊津贴。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鲁迅十分欣慰。他认为国民正府至少在形式上统一了国家,他兴奋地撰文为之鼓与呼。蒋介石击败各路军阀实现“统一”后,搞了场名实不符的“宪正运动”。不知何故,鲁迅对此很是不忿,他认为蒋介石表面宣扬宪正,实质却是剥夺民拳。
1930年初,鲁迅在上海挑头成立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一些左翼人士与开明知识分子纷纷加入。这些人的活动与言论渐渐引起国民谠高层的严重关切与不安。国民谠浙江省谠部宣传部长许绍棣密报中央,认为鲁迅是个危险人物,建议以“堕落文人”的罪名通缉并逮捕鲁迅。其实,这个看似严厉的“通缉令”从未得到认真执行。这确实是一件颇耐人寻味的事。
鲁迅身在上海,从未离开过一步,要抓他岂不手到擒来、易如反掌?况且鲁迅在上海的一举一动,上海市谠部岂有不知?却舍近求远由浙江省谠部发出一纸通缉令?确实有些黑色幽默。或许,国民谠高层并不想真的抓捕鲁迅,只是警告他注意言行尺度,不要玩过火。
对此,一贯目光如炬、明察秋毫的鲁迅,对这种用意自是了然于胸,并懂得如何拿捏“分寸”。因此他剑走偏锋,不时打打擦边球,很是游刃有余,每次均有惊无险。
蒋介石的人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活历史”。中年以后的他,和早期上海滩那个“小混混”简直判若两人。让人诧异的是,他对嫉恶如仇、铁骨铮铮的硬汉子鲁迅,始终保持着一份发自内心的敬重。因此,他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极力想缓和彼此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甚至想着有朝一日能将他拉到自己的阵营中来。然而,鲁迅却几次拒绝了蒋释放出的善意。1930年的最后几天,鲁迅被教育部解职,并撤掉了他特约编辑的职务。此事是不是奉蒋介石之意,已茫然不可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