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尽管身体永远被困在了轮椅上,但思想却是无法被禁锢。霍金凭借自己在物理学上作出的杰出贡献在科学界极富声誉,所著的两本科普读物在全球的知名度也非常高,但奇怪的是成绩如此出众的霍金却从未被授予过诺贝尔奖。那么霍金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家哪?霍金在物理界的地位又如何哪?
霍金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霍金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张双南的一次采访上看出。
网友提问张双南,“著名的霍金先生可能配不上给杨振宁提鞋,这句话靠谱吗?”,他做出了如下回答:
“
这句话说过了!霍金先生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科学家,对于物理学的贡献非常大,也是注定要载入史册的科学家,如果他的黑洞量子辐射理论得到了证实,也是应该获得诺奖的。当然能否获得诺奖,在很大程度上是运气,很多做出了革.命性贡献的科学家由于种种原因也并没有获得诺奖,霍金也许会成为他们的一员。但是如果和杨振宁先生相比,霍金先生对科学的贡献的确是小很多,这也是学术界大部分人的共识吧。
从上面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霍金没有得到诺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方面:
一:霍金的黑子辐射理论未能得到证实。
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霍金在物理学界做出的贡献相对较少。这个要和他的高知名度区分开,不是说知名度高就证明他的贡献大。
霍金在物理界的地位分析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William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CH(英国荣誉勋爵),CBE(大英帝国司令勋章),FRS(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A(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是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是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他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病),全身瘫痪,不能言语。他能动的地方只有一双眼睛和三根手指,其他部位便不能动。
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他是英国最崇尚的教授职位。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这些就是霍金在科学方面最为突出的贡献,这些成果远不及其他的一些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等)贡献大。虽然霍金在物理学的学术地位不高,因为他所著的两本科普读物——《时间简史》和《胡桃里的宇宙》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甚广。
物理学家史帝芬.霍金(stephenhawking)在二十一世纪第一年末推出了他第二本以大众为对象的通俗著作--《胡桃里的宇宙(theuniverseinanutshell)》。霍金第一本通俗作品--《时间简史(abriefhistoryoftime)》出版于一九八八年。出乎很多人(包括霍金自己)意料之外,《时间简史》居然在英美成了长期位居排行榜第一名的畅销书,卖了超过一千万本,遥遥领先其它科普书籍。
这本书其实有些难度,要从头读到尾不是很容易的事。难怪有统计数字说,百分之七十买了《时间简史》的人并没有认真地把书看一遍。但是反过来看,还是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能耐着心欣赏《时间简史》这样比较“硬“的书,足见《时间简史》的魅力不凡。霍金很清楚科普书写作原则:公式要少、故事要流畅。当然流畅的故事也必须是精采的故事。不过这一个要求对于《时间简史》的主题--「宇宙学(cosmology)」--来说,一点也不成问题,因为关于「宇宙」的有趣故事太多了。宇宙是一个既真实又容许无限想象空间的题材,是最受欢迎的科普主题之一。
就像非常卖座的电影一定有续集推出一样,很多人都在期待霍金出版《时间简史ii》。《胡桃里的宇宙》就是霍金给大家的答案。但是霍金并不希望大家把这一本新书看成《时间简史》的续集而已。他在《胡桃里的宇宙》自序中说:「不断有人问我何时会写续集。我则是一律婉拒,因为我不想写一本《时间简史之子》…不过我逐渐体会到,的确有必要写一本风格不同且比较浅显的书。
《时间简史》是采用直线式架构,几乎每一章都和前面各章的内容有关。…很多人在前几章就卡住了,…本书则不然,它比较像一颗树,第一、二章是主干,其它各章全部是分枝。」也就是说霍金认为读者「在读完两章主干后,先看哪一章都没关系。」这样的安排当然是想要减轻一般读者阅读时的压力,以求销路好一点。不过我惊讶地发现后五章里讲的是相当尖端的东西,和《时间简史》比起来,未必「比较浅显」。例如第七章《美丽膜世界》里所谈的膜世界(braneworld)、m理论、全像性(holography)等是这两三年内才出现在理论物理研究中的概念,只有物理系博士班高年级学生才可能接触这种时髦的题材。很多物理系教授可能都还不知道这些词汇的意涵。也只有霍金艺高胆大才敢把「这些日新又新的发现以及不断浮现的宇宙真相」写进书里,因为他「希望和大家分享它们所带来的激动与喜悦。」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