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

时间:2018-07-30 15:08:33  来源:  作者: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人高力士,把朝正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拳,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正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正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人。节度使领若干州,拳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拳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人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安禄山见唐室正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

  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安史之乱(资料图片)

  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影响中国古代史进程的一次战乱,盛唐由此终结,从此进入藩镇割据的动荡时期。而说到平定此次兵乱的功臣,人们首先会想到两个人: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二位的功勋确实不可磨灭,郭子仪也因为重振唐朝江山而德高望重,一直享有很高的待遇和声誉,不过郭子仪这个人有个缺点:不太善于整顿军纪,其部队纪律有点涣散,偶尔会在决定战局的关键时期军容慌乱,其实就具体战术而言,他不如李光弼。李光弼精于用兵,在前线指挥若定,屡次力挫叛兵,尤其是常山、太原之战,威震敌胆,名闻天下,被评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赐丹书铁券,并且在凌烟阁留下画图。就具体战功而言,李光弼超过郭子仪。

  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功绩毋庸置疑,然而,还有一位的功劳,不在他们两位之下,甚至所做的牺牲更大,却不像郭、李一样名垂青史,被后人称颂,这一位是谁呢?他是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历次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甚至有时起了决定性作用。仆固怀恩是铁勒仆固部的人,从安史之乱发生开始,他就投入唐军的队伍,参与了平叛行动,长期跟随郭子仪和李光弼指挥作战。他在阵前十分勇敢,常常身先垂范,奋勇杀敌,也以此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他的一个儿子仆固玢有一回与叛军作战被俘虏,但仆固玢并非真心投降,他趁机从敌人手里逃回来,居然被仆固怀恩喝令斩首,“怀恩叱而斩之。将士慑骇”。

  在与安禄山、史思明叛军作战的过程中,仆固怀恩一家死难的达到46人,而且有三个女儿为和番而远嫁。当然,如果只是这些,仆固怀恩还算不上唐朝的最大功臣,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唐军与叛军作战,总是处于反反复复的拉锯阶段,即使像郭子仪和李光弼坐镇,也吃过不少败仗。当时有两个指标性战役,那就是收复长安和洛阳,凭借唐军当时的实力,要完成这个任务实在太困难了,此时的仆固怀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是他借来了回纥兵,极大增强了唐军的战斗力,从而收复了东西两京。

  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和镇住黄巢起义的过程当中,都借用了外兵,后来对付黄巢起义军,几乎完全靠沙陀兵。因此仆固怀恩此举对平定叛乱几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同时,仆固怀恩在战场上也不是吃素的,在公元762年,当李光弼隐退之际,他已经是天下兵马元帅之副手,率军大败史朝义,第二次收复洛阳,然后用半年时间收复河北,再一次平息叛乱。

  可惜的是仆固怀恩有始无终,后来因为被唐朝猜疑而与长安对立,然而,他的功勋还是被唐朝记住了,他死的时候,唐代宗还连声叹息。因此,仆固怀恩也算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大功臣之一。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