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生活于大洋洲塔斯马尼亚岛的袋狼不幸灭绝。但是,也有很多人相信袋狼仍然在一些地区生存着。1937年,有位名叫罗伊·马迪克的特意去寻找过袋狼。他确信自己看到了约有20只袋狼的足迹,并且在黄昏时亲眼看到它们从自己身旁跑过去了。可是后来,曾组.织过几次考察队,到林区去寻找袋狼的踪迹,结果一只袋狼都没有发现。

报刊上也不时出现过一些报道,说有人又看到了袋狼。这多半是在塔斯马尼亚岛的偏僻地区长期从事建设(例如敷设电报线路)的工作人员传出来的。但他们又拿不出任何证据来。特别是一架直升飞机的几名乘务人员所作的报道最为引人注目。他们在澳大利亚西部沿海地区飞行时,从空中发现一只正在奔跑的袋狼。这架直升飞机追踪了一些时间,甚至还进行了拍照。不过专家们仔细地查看了照片,得出的结论认为,那只不过是一只狗罢了。
1961年8月,霍巴特《信使报》报道一条消息:渔民莫里森和汤姆森到塔斯马尼亚西部沿海捕鱼,他俩把帐篷就安置在海岸附近。夜里他们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有一只动物在外面翻弄存放鱼饵的篓子。汤姆森赶快起床,抓起一块劈柴,走出帐篷想赶走不速之客。黑暗之中,他只恍惚看到鱼篓子旁边有一只大野兽的模糊影子。汤姆森只两步就跑到近旁,一劈柴打在野兽头上。这只野兽刹那间就不见了,如同溶化在黑夜里了似的。但是第二天清晨,在距帐篷不远的地方,两位渔民发现一只幼小的袋狼雄兽的尸体。他俩将这只非同寻常的动物拖进帐篷,打算捕完鱼以后把它带回城去,送给博物馆。可是晚上回来一看,发现袋狼不见了。要么是没有死,缓过气来后又跑掉了,要么是谁把它偷走了。由于丢掉了这个重要的物证,这两位渔民感到非常伤心,他们只好带回一些袋狼毛和干了的血迹。这是从劈柴上弄下来的。有关学者肯定,这些毛和血毫无疑问是属于袋狼的。不过那只袋狼本身始终没有能找到。
每当报纸上报道又发现袋狼时,专家们就到目击者指给的地点去,但也没有找到袋狼。有时拍摄了袋狼的足迹,例如有位莱尔德博士,对一只幼小的袋狼留下的足迹拍了照,并把照片寄给了伦敦的动物专家。留在湿砂上的袋狼前爪印与狗的足迹比较容易区分:袋狼的五趾排成一列,而狗只有四趾排成一列,第五趾发育不全,长在一边,位置较高。袋狼的后爪只有四趾,而且前爪印往往被后爪踏坏,很难辨认。莱尔德博士的照片上那只动物后爪印比狗的长,因为它迈腿时比较倾斜。
1967年,澳大利亚一份动物学刊物上发表了一篇目击者报告。报告人大卫声称,在西澳大利亚尤克拉以西110千米的一个石灰岩山洞中,发现了一头腐败的动物尸体,尸体身上的大部分软组.织已经腐烂,或被昆虫啮食,露出根根白骨,但背脊残留毛皮上的深褐色虎皮斑纹却清晰可见,残存的舌头和左侧眼珠也具有袋狼的特征。这具动物尸体运到西澳大利亚自然历史博物馆后,经专家鉴定,确实属于袋狼,但对尸体死去时的时间,人们还有分歧,有的认为,尸体虽已腐烂,但相对来说还是新鲜的,这说明袋狼消失30多年后又重新出现了。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这尸体是几千年前的袋狼干尸。
1967年10月,《西澳大利亚博物学家》杂志又刊登了一篇关于袋狼的报告,报告人是一位在澳大利亚坤作的俄罗斯科学家巴拉莫诺夫。他在报告中说,在新南威尔斯的瓦拉戈河附近,亲眼目睹了活的袋狼!可是,有的动物学家仍然表示怀疑,因为巴拉莫诺夫虽然是位科学家,但并非动物学家,再说也没有获得任何实物材料。
1985年2月,一位名叫卡曼隆的大洋洲土著猎人,在澳大利亚西部偏远的基洛恩地区,拍摄到五张野生动物的彩色照片。他把这些照片寄给西澳大利亚自然历史博物馆,经该馆高级研究员道拉斯博士,以及悉尼动物园主任、澳大利亚博物馆馆长等拳威人士的鉴定,照片上的动物的的确确是袋狼。1986年,道拉斯在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著文,并发表了卡曼隆拍摄的袋狼彩色照片。他确信,袋狼并没有灭绝,活捕这种珍奇动物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无独有偶,在此前后,一位正在巡逻的警察在德比市附近,也见到了这种动物。
由于至今尚未捉到活的袋狼,也没有获得一件袋狼标本,大多数证据都是来自目击者的陈述,这是个人经历,无法进行检验,因此袋狼仍然生存的观点尚未得到证实。不过,许多坚信袋狼还没有灭绝的人都非常聪明而且诚恳,他们孜孜不倦的漫步在曾盛产袋狼的灌木丛中,坚定地认为在那样的环境中,在你行走时,也许正有一只袋狼在注视着你!
1936年9月,因为管理员的疏忽,“本杰明”——人类所知的最后一只袋狼在澳大利亚霍巴特动物园暴晒而死。自此以后,再也没有正式可靠的证据表明这种动物再次出现过。直到1986年,这一物种被正式宣布灭绝了。
袋狼,又名塔斯马尼亚虎,是一种起源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肉食性有袋动物,奔跑起来像狼,和袋鼠一样有个育儿袋。不过在世界现存的动物中,没有一种与袋狼相似。在2000年至200年前的某个时候,袋狼逐渐在澳州大陆消失了身影,只在塔斯马尼亚岛偶尔还能发现它们的踪迹。19世纪初,当地农夫以袋狼捕食他们饲养的羊为由开始捕杀,直接导致袋狼灭绝。要知道,这一物种在大自然中已经进化了5000多万年。科学家始终希望借助现代技术使这一独特的物种重返人间。如果成功,那绝对是一个传奇。
1866年,一头雌性小袋狼被浸泡在乙醇中保存了下来,没有使用常用的福尔马淋溶液。由于酒精保存法能使器人、肌肉、骨髓等组.织中的DNA完好无损,因此一个多世纪后,这种保存方法为克隆袋狼的大胆尝试提供了关键性的前提。1999年,澳大利亚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从这头保存在酒精里的小袋狼标本上成功地提取出DNA,并在2001年从另两只标本上提取出了更多的样本。这些DNA来源于袋狼的骨骼、牙齿、骨髓和干化的肌肉。聚合酶链反应显示,DNA的短片断没有受损,意味着这些DNA可以在活细胞中正常工作。接下来研究人员要做的是,对基因片断进行复制和测序。他们希望建立基因库,以确保制造出足够数量的袋狼DNA。除了陈列室的标本外,在昆士兰州西北部里弗斯雷地层中发现的约2500万年到1200万年前的袋狼始祖也提供了更丰富的袋狼品种。科学家预计,世界上第一只袋狼的克隆幼仔将在2010年诞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