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农村的“白事”,依旧会看到人死后会在脸上罩一张纸,俗称“苫脸纸”。为什么要盖住脸,这个完全是迷信吗?为何就算是医院的太平间人死后也是用白布盖在脸上,为什么这样呢?
这个习俗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下来的,至今已经无从考证。
查了相关资料,历史记载最早的死后覆面的人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因他是被越王勾践灭国的,身上背着失国的奇耻大辱,所以他在临死之前嘱咐手下:我死了之后,请用白布盖住我的脸,因为我实在是死后到了阴曹地府不敢面对伍子胥。
另一覆面的记载是大明崇祯皇帝在死前写下: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从以上史料中可以看出,人死后覆面这一习俗由来已久,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有什么科学依据吗?个人理解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避免亲人过度悲伤或害怕
亲人去世,肯定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在面对逝者容颜时,这种悲伤之情尤为强烈,这点我深有体会,我掀开外公脸上的白毛巾时,眼泪就无法遏制地流下来。
至亲悲伤,而一些跟逝者关系不密切的亲朋和小孩,看到逝者遗容时,尤其是死前经过痛苦挣扎,面部扭曲的遗容,则会产生恐惧心理。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盖上逝者的面部。
2、保持逝者面部洁净
一般人去世后,尸体都要在家里停放几天,冬天还要好些,若是春夏秋,尤其是夏天,温度过高,苍蝇、蚊子等等四处飞舞,若不盖住面部,这些飞虫就会在逝者的面部叮咬。
除此之外,灰尘也会落到逝者的脸上,所以,为了保持逝者面部的洁净,盖上面部。
3、防止假死现象的出现
古代医学水平不发达,有时候人只是出现长时间的晕厥,看似呼吸停止,因为没有专业的医学鉴定,而被误判为去世了,这样的情节我们经常在古装剧中看到。
为了避免出现此类情况,所以一般将尸体停放几天,面部盖上轻薄的黄纸或白纸,这样如果有呼吸,呼出的气息会打湿纸张,经过后来的演变,就变成了盖上透气的白布。
当然了,这种“假死”现象在医学发达的今天基本上可以排除了。
现代医学的解释是,人死之后,由于没有营养的摄入,人与体寄生的病菌失去了寄主,会从嘴里飞出,盖住脸,能防止肠胃中的病菌飞出,总觉得这个说法有些不靠谱。
另外,民间还流传有一种说法是,面部盖上白布,是为了不能让死者见天,因为TA已属于阴间,不能见阳间的天,不沾染尘俗。
这所有的说法中,我最倾向的是1、2,因为这是对尚留在人间的死者最后的尊重和哀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