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区别 为何说读史记的人很可怕

时间:2018-12-18 14:35:54  来源:  作者:

  中国是一个很重视书写历史的国家,甚至印度对于他们文化最辉煌时代(佛教东传)的历史都没有记载,以致于还要借助中国史书对天竺的描述。

  中国从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专门的史人,对天文、地理、战争都有详细描述,人类历史中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记载日食,第一次记载彗星,第一次记载超新星,都是中国人干的。

  史人一般在朝堂有沾染文物书籍的机会,但也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职业。

  齐国大臣崔杼弑杀齐庄公,太史公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挥剑砍死太史公,然后让其弟弟写,仍然写,崔杼弑其君,于是愤怒再杀之,问太史公三弟,你不怕吗?是死还是写庄公暴病而亡?三弟凛然正气道,据实而写是史人责任,失责而生,还不如死呢。

  大家有没有看到,其实中国古代还有原始部落的遗留呢,这种慷慨无畏,和后来史书中见到的契丹、女真、蒙古人何其类似?

  至于为什么后来上天把中国交给这些少数民族治理好几个朝代,也许也足以说明,上天不喜欢矫揉造作,而喜欢天性纯全的民族。这种原始气息一旦泯灭,可能离文化上礼崩乐坏也就不远了。

  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之中,有两部是最有名的的,一部是《史记》,一部是《资治通鉴》。

  两部书都详细记载了中国从上古到当世的历史,《史记》从上古传说写到汉武帝,《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写到北宋初年。但两部书的初衷却截然不同。

  司马光

  成书较早的《史记》,司马迁仍然有春秋战国史人传统,他希望自己能和孔子一样有所作为,这是他的个人主义,在笔法上也是奉行秉笔直书,据实记载,所以西汉缔造初年的那些看似很荒唐的事情都被他生动描述,比如战败时刘邦仓皇逃跑,把妻儿从车上踹下去什么的。这种描述在《资治通鉴》里绝对不可能存在。为了争一个死理,被汉武帝阉了,这也是司马迁身上原始性仍然保留的证据。

  而《资治通鉴》的初衷,是对皇帝治理国家提供一套参考书,通过历史兴衰故事,从不同侧面给皇帝治理国家提供启发和归正。它已经不单单是记载历史了,更有很多加工和挑选,也没有大笔挥洒记载宋太宗打契丹失败,屁股上被射箭,骑驴南遁的狼狈场景。

  尽管宋太宗的这个场景,和刘邦兵败项羽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

  史人的这种藏着掖着,看似好像维护了皇帝的英明伟大,但适得其反,它使后世当拳者觉得自己犯错误无所谓,让后世史人认为,对于史实要以皇帝位中心,挑肥拣瘦,捡好的说,如果非要如实写,不好的也可以忽略。

  刘邦兵败

  从司马迁生存的年代(公元前1世纪)到司马光的时代(公元1000年左右),整整1000年,汉族已经从原始社会边缘进化为文明高度发达,思想发达而畸形的境界了,也可以看出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的显著差异,一个狡黠算计,一个蒙昧淳朴。

  那么按照“上天喜好律”,历史的主角就要自然让渡给淳朴蒙昧的游牧民族手里。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在历史中的体现。

  隋唐是中国古代的巅峰,但巅峰也是下坡路的转折点,隋唐的制度,科举制发展成八股取士,三省六部制发展成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最要命的是史学也遭到侵蚀,据说唐太宗就参与过篡改史书这件事,史学这么严谨的学术问题,都慢慢成为莫须有、差不多的存在。史人在技术上可能远远超过司马迁,但在人性飞扬方面,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唯唯诺诺的奴隶。看似维护了帝国的面子,实则侵蚀了帝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旦有敢如实书写的史人,结果你们看到方孝孺就知道了。方孝孺是一个代表,就是敢撞南墙的后果。

  因此,《史记》自然比《资治通鉴》更伟大。别忘了,自古以来,实事求是,唯实而不唯上,这才是最好的史人。

  而失掉原始蒙昧性的民族并非只有汉族,从古代罗马人到今天意大利人,从古代阿拉伯人到歌舞升平被蒙古击溃后四分五裂状态的阿拉伯人,都是因为过度文明被弱小民族击溃的。如果一个人吃的是假粮食,肯定会营养不良,如果一个人看的是假历史,那他会不死吗?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搔。

  读历史,《史记》是首先被推荐的。

  它是中国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鲁迅给它最高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搔”。

  无论何种书单,名人推荐,都必有《史记》。

  但很多人以为它严肃枯燥,其实它如小说般生动、有趣,情节丰富。

  它是史学家司马迁,毕生所著的一部伟大的通史。

  讲述了上至上古皇帝,下至汉武帝,贯穿经传,诸子百家,3000多年历史……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