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作青铜器过程中,其中有一名叫合范的步骤。合范分为内范和外范,陶范拼合形成的器物名叫外范。外范烧制成功后,可制成剑的内表面,这就是外范。而青铜剑的铭文就刻在外范上,将铭文刻好后,只要掌握火候烧制,便可做成精致的铭文图案。越王勾践得知欧冶子铸剑技术十分高超,便让他打造了数把剑,越王勾践剑就是其中一把。越王勾践剑出土之后,相关人员随后也研究了越王勾践剑的冶炼技术。
吴王夫差剑重回苏州历2500年寒光不朽
日前,苏州博物馆宣布,由苏州市人民正府出资4250万元征集的58件台湾“古越阁”旧藏青铜兵器,将于12月18日—2015年3月22日在该馆公开展示。据了解,其中31件为“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夫妇慷慨捐赠,另外27件吴国兵器精品则为友情出让,其中一柄被称为“吴老大”的吴王夫差剑,是目前已知存世的9柄吴王夫差剑中保存最完好的,堪称国宝。
“每一次触碰,我们都小心翼翼,它真的太过锋利,一不小心手指就会被划破。”苏州博物馆馆长助理、文物征集(委)员会主任程义介绍,此次入藏苏州博物馆的这柄吴王夫差剑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
他告诉记者,在目前已知的吴王夫差剑中,这一柄保存最为完整,其他多柄剑出土时即已残缺。这一柄也是最长的,其他一般长约40多厘米。
据程义介绍,它的剑身宽长,上面有一层蓝色薄锈,刃锋极其锋利,堪称削铁如泥、吹毛断发。“此前的藏家曾经做过实验,他们把一张A4纸放在桌上,没有任何人去按住白纸的情况下,剑刃只在纸上轻轻划过,纸便立刻被割成了两半。”
另外,靠近刃锋处剑身明显变窄,双刃呈弧线。剑格作倒凹字形,装饰有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青铜剑铸造千古之谜
在吴越青铜剑中,最为人们瞩目的,便是吴王剑和越王剑。吴王夫差剑,通长58公分,前锋内敛,两丛有血槽,剑身中脊和刀缘明显,近格处有铸铭:“攻玫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剑格装饰有兽面纹,绿松石镶嵌,微有脱落。茎有双箍。出上于湖北江陵的越土勾践剑,通长56公分,前锋内敛,成两度弧曲姿态,两丛有血槽,剑身布满菱形暗花纹,近格处有鸟篆铸铭文:“越土坞浅(勾践)自作用(剑)”,剑格两面用蓝色玻璃、绿松石镶嵌,茎有双箍,剑首端部装饰以极窄的同心圆圈。此剑保存完好,光亮如新,锋刀依然锐利,可以轻易剁切铜铅、纸张。
*这两柄青铜剑形制相似,代表了吴越地区青铜剑制作的最高水平,堪称国宝。那么,如此精美锋利的剑是如何铸造的呢?
*10%的含锡量是一个分界线,超过与否,难度是天壤之别。经测算,出土越王剑的含锡量高达17%~19%,古人是怎么做到的?
青铜剑背后的吴国崛起
在漫长的西周至春秋前期,吴一直处于长江下游,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蛮夷之国;但自春秋中期开始,吴逐渐强大,称王,并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雄踞东南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作为地处东南、历来视为蛮荒之地的小国短短数十年间,竟然能与齐、楚等大国抗衡,成就霸业,除去正治因素外,从物质角度来看,以创新青铜兵器、发挥水军步兵优势为吴国从一个蛮夷小国一跃而成为春秋末霸发挥了重要作用。吴国青铜剑在春秋中晚期经过了一系列创新后,在吴国的水兵和步兵作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吴国以水军步兵为主,士兵近身作战的机会多,兵器多为步战用的短兵,佩剑持矛是吴国兵器的基本配置,吴越地区青铜剑多出于河道水域,更是两国以水战为主的写照。从吴国北上争霸灭邗经过的江都陆阳湖围垦工程出土并征集兵器多件,由其中剑的形制可知它们应是春秋时代吴国的文化遗物。从吴越争霸的主战场——苏州市郊周围河道及太湖水域内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青铜剑及其他青铜兵器,如东山太湖出土青铜剑、吴江浪打川出土青铜戈、吴江宛萍出土铜剑、吴县横泾出土兵器、苏州葑门河道出土农工具及城东北窖藏铜器等,可知吴国充分利用擅长水战的优势,选择从水路北上争霸。
品鉴:青铜剑的美与迷
剑,历来被称为“百兵之皇”,剑之家族中年纪最长的“祖辈”则是青铜剑。从商朝时的短如匕首开始成长,到东周时期,吴越之地的铸剑大师造就的青铜剑已达刚柔相济的完美境界。其冶炼技术领先西欧大陆近千年,精湛技艺至今仍令世人叹为观止。
暗格纹剑最为尊贵
到了东周时期,随着铸剑工艺的不断提升,士大夫阶层开始兴起佩剑之风。他们对于青铜剑的装饰性更加看重,鎏金、错金银、镶嵌等装饰手段都被应用到青铜剑身上。一把上好的青铜剑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奢侈品,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这样的青铜剑不仅是一件兵器,而且成为一种礼器。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