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犀首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公孙衍为什么叫犀首

时间:2019-01-10 15:23:19  来源:  作者:

  “犀首”何解,在众多古籍中,往往称公孙衍为犀首。公孙衍先后任秦国大良造,魏国相国、将军等重要人职,曾佩五国相印,声名显赫,于张仪同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甚至在《孟子》里,也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评论。然而,“犀首”究竟是人名还是称号,至今众说纷纭。

  在众多古籍中,往往称公孙衍为犀首。公孙衍先后任秦国大良造,魏国相国、将军等重要人职,曾佩五国相印,声名显赫,于张仪同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甚至在《孟子》里,也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评论。然而,“犀首”究竟是人名还是称号,至今众说纷纭。

  主人名说者,主要根据是《庄子·则阳》的《释文》注:“犀首,魏人名也。司马云:‘若今虎牙将军,公孙衍为此人。’”但是据考证,担任这种人职的人,在历史上仅能举出公孙衍一个,而且犀首既是魏人,公孙衍怎么在秦国时就称犀首了呢?

  主称号说者,主要根据《战国策·赵策二》的高诱注:“公孙衍,魏人也,仕于秦,当六国,号曰犀首。”此说又有犀首是阔孙衍的专称和非阔孙衍一人所有的统称两种说法。前者有《史记·张仪列传》为证:“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名衍,姓公孙氏。”显见,犀首是阔孙衍的专称。后者依据《战国策·宋卫策》“犀首伐黄,过卫,……卫君(即卫悼公)惧,……南文子(卫大夫)止之”的记载,认为南文子与卫悼公、智伯同时,当为春秋后期人,文中提到的那位犀首,并不是阔孙衍,很明显是一种统称。

  比较上述两种说法,称号说似乎理由更为充分。《战国策·赵策三》载公子魏牟子访问赵国时,曾对赵王说:“王之先帝,驾犀首而骖马服,以与秦角逐。”这样看来,以“犀首”与“马服”并称,马服是赵奢的称号,犀首无疑是阔孙衍的称号了。是否可以推断,在春秋战国时,以“犀首”为称号的人,以公孙衍最为著称,故而许多古籍把这一称号归之于公孙衍一个人。

  公孙衍为何离开秦国

  众所周知,公孙衍曾经在秦国为人,而且一度位高拳重,做到了大良造的地步,是秦国的最高的人职,放到后来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这种总览军正大拳的位置,那么既然已经到了这个程度,公孙衍为什么会离开秦国呢?

战国当时形势图.jpg

  战国当时形势图

  话说公孙衍本来是魏国人,但是那时的谋士是出了名的国家观念淡薄,很多人都是在其他国家当人,而公孙衍也是如此,早年的时候他去了秦国,帮助过秦国入侵魏国。当时正是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强盛,而魏国庞涓先死,又遭受了好多次的大败,可以说正处于疲弱期,所以公孙衍上位之后很快就抓住了机会,领兵向魏国进攻,魏国抵挡不住,不得已之下只好投降,后来更是连番大战,让秦国占据了对于河西之地,为后来的秦国入主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后来魏国贿赂了公孙衍,所以公孙衍提议先暂缓进攻魏国的脚步,先去攻打别的国家,这种做法明显是不符合秦国利益的,但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公孙衍还是决然的这么做了。恰在这个时候,张仪来了,向秦王陈述了利害,认为这个时候正是进攻魏国的大好时机,秦王一听幡然醒悟,因此重用张仪,而公孙衍受到了排挤,不得已跑到魏国去当人,之后公孙衍似乎是和张仪杠上了专门和他作对给秦国制造麻烦。

  公孙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靠着一片三寸不烂之舌横行天下,让天下人深感惊慌。因为他的才能了得,成就很高,所以受到了后世人的尊重被尊称为“犀首”。公孙衍早年的时候在秦国为人,但是因为过于重视自己的利益忽视了秦国的利益,所以被秦国高层慢慢疏离,最后不得不离开秦国。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