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说法是,张汶祥最初与一个叫徐弁的同是太平军李世贤部战士。李世贤兵败后,徐投奔马新贻,成了马的亲兵,张汶祥则到宁波开小押店为生。一次,张到杭州访徐,徐密告他说马新贻正私通甘肃回王准备反清(马新贻是回民),回王军队不日将南下,江浙一带由马负责征讨。张汶祥当场怒骂:“此等逆臣,吾必手刃之!”后又因马新贻下令取缔非法营业的小押店,张汶祥生计被断,出于国仇私愤刺杀了马新贻。
我们现在开始破案,根据第一种说法,马新贻与曹二虎的妻子勾搭成干,出卖兄弟,最终被张汶祥所杀。如果个说法是真的话,那么为什么马新贻的妻子知道丈夫遇刺身亡之后会立即自杀呢?这件事情有史书系载,原文写的是“坠金”自尽。你想,如果马新贻是个好色之徒,他老婆会这样吗?
的确,1858年,陈玉成率军进攻庐州,马新贻随同清军人兵迎战,被太平军打得大败。庐州重新被太平军占据。因而被清正府革职留任。1860年,钦差大臣袁甲三保举马新贻复人。
《投名状》的剧情就发生在这段时间里,但电影终归就是电影。
那么第二种说法靠谱吗?张汶祥真是为了民族大义刺杀马新贻的吗?这里有一个细节,左宗棠彼时正在收复新疆,刺马案的办案人员颜士璋晚年贫困潦倒,西北大帅左宗棠出身湘军,深知其中黑幕,对颜十分同情,令其军中帮办“给全俸以养天年”。
通过出身湘军的左宗棠慷慨帮助这位办案人员,说明左宗棠是知道马新贻并不是通敌卖国的。
所以这两种说法并不靠谱。聪明的左宗棠并没有粟增实情。反倒是颜士璋颇有心计,他写了一本《南行日记》,他说:“刺马案与湘军有关,刺马案背后有大人物主使。”
马新贻之死,最大的收益人是谁?
这位大人物正是曾国藩!
想知道真相的慈禧安排了两个人来查究此案,一个是曾国藩。
“曾国藩,你不是觉得此案奇怪吗?那就你去查查吧。”
曾国藩受命时,却不急起程,他的真实意图在于,还要观察一下朝廷风向,确认慈禧的意思,慈禧想要真相,还是了结。
另一人是素来有“铁面无私”称号的郑敦谨。看来慈禧想要真相,郑的本意也想查个水落石出,伸张正义。
可真正审案时,曾国藩坐在一旁只听不言。郑敦谨满腹疑惑,私下问曾有何看法,曾国藩淡淡地说:“到此为止吧”,郑敦谨听后恍然顿悟,明白此案是不能再深究了,于是草草结案:
终于结果出来了,“张汶祥听受海盗指使并挟私怨行刺,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海盗指使张汶祥刺杀马新贻的,张汶祥一个人干的,没有幕后黑手。
但值得玩味的是,事后郑敦谨自行弃人回乡,终生不再为人。
案件就此了结。那么说好的真相呢?
曾国藩的沉默表现,默认了他就是幕后黑手吗?
我觉得凶手不是曾国藩。
还记得开头,曾国藩给弟弟曾国筌写的诗吗?或许杀人并非曾国藩,而是曾国筌为首的湘军。马新贻作为曾国藩的继任者,很显然打碎了湘军的所有计划,如果是个昏庸无能之辈还好,但马新贻却是个厉害角色,他很可能掌握了湘军的太多秘密,比如太平天国金银珠宝去向之谜,比如他侵犯了湘军的既得利益并且掌握了很多证据。当然最主要的是马新贻是慈禧的人。
让我们走进案发现场。彼时慈禧和曾国藩的矛盾其实已经开始激化,曾国藩创建的湘军已经威胁了满清的统治。骁勇善战的湘军是曾国藩创建的,虽然曾国藩无心称帝,但并不代表湘军将领无心称帝,再一次陈桥兵变不是没有可能,曾国藩并不能控制局势的发展。
彼时最尖锐的矛盾是慈禧和湘军的矛盾,汉人和满人的博弈。其实湘军的哥老会成员后来的确参与了辛亥革.命。
如果曾国藩继续去挖掘真相,最后真正找出幕后黑手湘军,结果会怎么样?湘军会不会一不做二不休,建立起第二个天平天国?彼时刚经历了内忧外患的清廷,还能经得起折腾吗?作为慈禧,她已经控制不了局面,如果再为马新贻伸张正义的话,可能会成为一个不可收拾的残局。很显然慈禧和曾国藩都不愿意出现这种情况,稳定大于一切。
所以最后怎么办?双方达成默契,共同掩盖真相,讲一个漏洞百出的谎言。对,就是海盗干的。
只可惜马新贻最终没等到正义,死后依然要背负背信弃义,违反投名状的骂名
所以曾国藩的举动是合理的,慈禧的沉默也是合理的。曾国藩的沉默会让后人质疑他就是杀人凶手,但为了大局,只能掩盖真相。双方最终找到了一种平衡,终于达成了默契,掩盖真相,忘掉正义。
有人要说了,要追究凶手,要维护正义。但把正治矛盾公布于众,无异于承认统治者的无能,甚至激化出第二个太平天国,结果却不是双方能承担的,更不是双方想要的。
所以对于马新贻之死,只能到此为止。虽然杀人的幕后黑手最终逍遥法外,但曾国藩无愧于圣人的名号。
鬼谷子说: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正治博弈从来不讲正义,只讲利益,从来不讲对错,只讲平衡。
天地造化在于高深,圣人之道在于隐匿,这世界上并不只有正义、忠诚、仁义,一切都只是平衡而已。
一切的斗争,并不是为了正义,而是为了平衡。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