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经济大萧条时什么最保值 经济大萧条中如何赚钱

时间:2019-04-30 14:36:36  来源:  作者:

  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可以抵御危机的产品很少,每一次经济萧条的情况不同,保值产品也不同,但经济大萧条的原因基本一致,所以根据这条规律,就能寻找到保值产品。

  2008年次贷危机,美国房价暴跌,中国房价同样受到冲击,不过因为全球积极的货币正策,导致这次危机的实际风险被延后,真正的危机被积攒起来了。

  不同形势下,保值产品不同:

  1、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由中东石油战争爆发引起,那一次经济危机中,最保值的当属石油。

  2、世界上最著名的经济大萧条,当属于1929年到1933年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美股暴跌,债务增加,人们不得不消减不必要的消费来维持生活。

  穷人为了省钱度日,吃野草;男人刮胡子的刀片重复利用,女人把衣服进行重做给女儿穿;不少人把圣诞卡片收集起来明年再用。

  那时候,吃穿用度的产品最保值,一切奢侈品消费都停滞了。

  巴菲特曾说,应对通货膨胀最好的方法就是,砍掉那些不必要的消费。同样在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就不得不被迫砍掉不必要的消费,从而购买硬通胀产品。

  1、远离

  在经济高速时期就要逐渐的远离泡沫行业,比如郁金香事件,远离郁金香;比如经融危机前,股市大泡沫,就要远离股市。

  2、持有

  如果说经济大萧条什么最保值,经济越萧条,柴米油盐酱醋茶就越保值,但是,如果你大量的囤积这些商品,是有极大风险的,比如:储存风险,这些东西难以长久存放;正治风险,人民吃不起饭,你还要当个大财主,这和电视剧的干商没多大区别。

  经济繁荣时期,黄金上涨速度通常会低于经济上涨速度,这是因为,经济大好的时候,全球人民就更加信任美元,所以黄金的泡沫很少,经济大萧条前夕,持有黄金会有好处。

  除了黄金,就看硬通货,经济很差人们也离不开的东西,比如医药行业、食品加工行业;其次,“国家信任”是经济萧条的最后一道防线,国债这样的投资也会相对保值。

  经济大萧条我们是没有经验的,可是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90年代的日本经济危机,都曾经深刻影响着这两个国家的人民的命运。

  今天,我们来看看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普通人是如何度过经济危机的,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又暗藏哪些赚钱的机会?

  失亿员vs充电焦虑症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突然暴跌,一天暴跌12.8%;时隔5天,10月29日,股指狂跌40%。

  自此,美国大萧条开始了。

  美国的大萧条不仅是郎市的灾难,还引发实体经济的连锁反应: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社会动荡。

  13万家企业倒闭,钢铁工业产值下降80%,汽车工业产值下降95%,5000多家银行倒闭,全国生产总值下降达50%……

  1933-1934年,是大萧条最惨的日子里,美国失业率高达25%,另外还有25%的人降薪,或者只能兼职工作。

  对成千上万普通人来说,失业、找工作难、收入低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难题。

  那时,有一家公司要招十几个人,结果来了上千人应聘,甚至纽约百货公司招聘开电梯的岗位,都有很多大学生去疯抢。

  失业,就意味着有大量的时间无法消遣,也意味着没有收入来源,连基本的生存都随时面临着挑战,这批人开始变得十分焦虑,开始考虑自我提升充电。

  无所事事的民众突然发现,公共图书馆简直是穷人的天堂——不仅可以在温暖的座椅休憩打盹,还可以用知识填补焦虑。

  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到300万之间,而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

  有顾客对图书管理员说:“要不是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或者自杀了。”

  全球著名的人力资源雇佣服务机构万宝盛华调查显示,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更多的白领愿意通过充电,让自己在职场中由被动变为主动。

  其中,82%参加调查的人士表示充电是为了“丰富知识,提升专业水平”,52%的人将充电作为“职位晋升的有效途径”,20%的人把充电作为“一条转行的通道”。

  可以说,经济的冬天是教育培训行业的春天,经济环境的低迷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同时也产生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

  现在中国经济也不景气,那么作为普通人应该怎么做呢?

  普通人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变成更全能,当企业形势差的时候,企业会裁员,但如果你是多面手的话,你很难被取代。

  就算你被裁员,在失业期间你学会更多的技能和知识,重新出去再找一份工作,机会也比别人多。

  对创业者而言,这其实就是经济萧条期隐藏的商机,抓住与教育相关的行业,比如线上知识付费、线下教育培训等,自然就抓取了商机。

  消费萎缩vs极简主义

  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爆发之后,不仅仅是失业的人,连有工作的那批人,日子其实都不好过。

  当时,曼哈顿的出租车司机眼睁睁看着收入从每天7美元跌落到了不到3美元,就连精英阶层的医生和律师,收入也缩水至原来的40%。

  一场经济危机,一个家庭的血汗钱瞬间蒸发,如何更好地活下去成为一个大问题。

  首先摧毁的是生活中非必需的部分,曾经时髦的电烤箱、搅蛋器、咖啡壶一时之间成为奢侈品,销量大幅下跌。

  只有电冰箱依然屹立不倒,因为有了冰箱,才能在减价时囤积低价食物。

  与此同时,家具店和糖利店损失了70%的顾客,去餐厅吃饭的活动越来越少,他们更多选择在家做饭或者自带盒饭。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