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康熙的地宫是什么样 清东陵地宫康熙墓被打开过吗

时间:2019-05-02 13:59:46  来源:  作者:

  1945年秋冬时节,绿林惯匪王绍义、冀东十五军分区敌工部长张尽忠、蓟遵兴联合县八区区长介儒等人组.织千人团伙,对清东陵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拉网式彻底盗墓,幸免于孙殿英之手的康熙陵墓被挖开了,封闭了200多年的陵墓地宫入口被炸药炸开。

  这是康熙地宫于1723年掩闭以来的第一次重见天日,并且地宫此后一直敞口吃露了七年之久,直到七年之后才被重新封闭起来。在此期间,康熙地宫被灌入了大量的雨水,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型的地下水洞。

  当年河北省文化局专家进去后,看着满宫的积水也无可奈何,只走到第三个堂券就因积水过深而匆匆退出,然后就是一直密闭到今天,所以被盗后康熙散落的遗骸至今仍泡在积水中。

  至于当时为什么不抽干地宫积水进行考察,是因为康熙地宫在当年遭到了野蛮粗暴的盗墓和抢掠,已经被破坏的没有多大考古价值了。但也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的考古队是带抢进去的,并且进入后遇险而匆忙退出,然后就一封了事。

  所以对于康熙地宫并不确切了解它的真实样貌,只是推测其结构应该与乾隆陵墓的地宫结构相似。而乾隆的地宫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打开过,其平面结构呈“主”字形,包括一条墓道、四道石门和三个堂券。但康熙地宫到底是不是这种结构布局,除非将来把它再次打开,否则永远难以确认。

  除了康熙地宫的结构尚无法确知外,可以确认的是康熙摒弃了满族的火化习俗(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均为火化),并开创了皇陵地宫内先葬皇后不闭石门,以待皇帝的先例,此外还开创了皇陵地宫内袝葬皇贵妃的先例。

  需要说明的是康熙皇帝景陵一改之前清朝前几位帝王火葬的方式而改用汉人的土葬方式。这是因为满人入关之前在东北时满族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亦是以游牧部落起家,行弓马骑射的生活方式,故为了处于对自己祖先祭祀的方便,在其亲人去世之后便将其尸体火化,这样以方便随时携带。事实上,自顺治皇帝至前任几代君王也都是在火化后放入棺椁然后再葬入各自陵寝。

  白云苍狗,时间如白驹过隙。

  时间进入到了二十世纪,进入到了公元1927年,这距离康熙皇帝葬于景陵已过去二百余年,此时的中国处在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这期间在驻守在河北唐山一带的国民革.命军孙殿英为筹措军饷,以军事演戏的名义先后盗掘了清东陵。首先遭遇厄运的即是以极尽奢华厚葬著称的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以及乾隆皇帝的裕陵。好在这次康熙皇帝的景陵受损不大,只是地面建筑遭到破坏。

  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

  十八年之后的1945年,当时的中国依旧是动荡不安,且土匪横行。在清东陵附近的一些土匪又掀起了第二次盗掘清东陵文物的狂潮。是年9月,一伙以张氏为头目的土匪纠结了300来人对景陵地宫进行了大规模偷盗,他们将景陵地宫炸开,然后把随葬珍宝全部盗走,更将康熙皇帝及其四后一妃的棺材劈开,将棺材内的随身陪葬品亦全部洗劫。而康熙皇帝及其妃嫔的尸体骸骨则散落在地宫之中,一片狼藉其景象惨不忍睹。

  自此之后,景陵地宫入口一直“对外开放”了7年之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才彻底封堵了地宫入口。

  之所以采取最简单的封堵措施,也是万不得已。一方面当时新中国初建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既无经济实力亦无科学手段对地宫采取补救措施。再次由于景陵地宫入口已洞开多年,宫内积水较多,因为尸体早已泡烂,导致恶臭难闻。且由于地宫内残存的文物和棺木长期泡在水中以至于形成腐蚀性很强的对人与体有毒物质,而且地宫多出出现塌方,故为了安全起见文物部门决定关闭地宫,

  (网上流传的一张景陵地宫入口照片,其真实性有待确认!)

  康熙皇帝玄烨,他八岁登基,16岁亲正。其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击败沙俄入侵、修缮黄河……为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康熙皇帝玄烨因其文治武功卓著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

  结语:康熙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个未火化而用棺椁土葬的皇帝。其生前曾相当重视治黄治沙,但他身后尸骨却时至今日仍浸泡在冰冷水中,不得不令后世唏嘘不已。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