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大足鼠耳蝠有什么特性 大足鼠耳蝠食鱼之谜

时间:2019-05-14 17:31:14  来源:  作者:

  第二天上午,当他打开布袋,里面的蝙蝠仍然活力十足。在布袋底层,果然找到了蝙蝠留下的排泄物。如果从地上采集的样品存有争议,那么,这次的样品毫无疑问是来自大足鼠耳蝠。

  回到实验室,马杰连夜开始了样品的分析工作。不久,当他观察第二件样品的时候,忽然发现,这个样品在强烈的灯光下闪闪发光。既然人们一直在推测大足鼠耳蝠会吃鱼,那么,这些闪闪发光的薄片会不会就是尚未完全消化的鱼鳞呢?

  马杰专门请鱼类专家鉴定了一下,正是鱼鳞!通过鱼鳞的特征,把鱼的种类鉴定出来了。分析的结果表明:大足鼠耳蝠至少吃了三种鱼。

  再度探索难题——

  大足鼠耳蝠

  蝙蝠如何在水面捕鱼

  在霞云岭的山谷中,有一座很小的水库,附近的村民每次在这里撒网,都能捞出很多的鱼。马杰相信,这个水库应该就是大足鼠耳蝠天然的狩猎场。

  蝙蝠身上的毛发没有丝毫的防水能力,一旦扎入水中,它们将会丢掉性命。那么,蝙蝠是如何捕鱼的呢?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显示:生活在北美的“索诺拉鼠耳蝠”,在捕鱼的时候,常常会与巨大的鲨鱼相互协同,专门捕食那些被鲨鱼驱赶,并跃出水面的鱼群。

  但是,霞云岭的情况却完全不同,这里不仅没有鲨鱼的帮助,而且水面格外平静,根本看不到跃出水面的鱼群。如果大足鼠耳蝠要在这里捕鱼,它们就不可能采用同样的策略。

  事实上,蝙蝠在漆黑的夜晚活动,靠的都是人耳无法听到的高频声波——超声,通过聆听声波遇到物体后反射的回声,它们就能得出物体的方位和质感等等复杂的信息。

那么,大足鼠耳蝠会不会利用这种奇特的回声定为,依靠超声来探测水中的鱼群呢?#p#分页标题#e#

  大足鼠耳蝠

  不久之后,马杰带着先进的超声探测器,来到了蝙蝠洞。又令他失望的是,在中国科学院声学所,马杰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大足鼠耳蝠发出的超声能量十分有限,它们进入水下的距离仅有短短的3毫米。

  马杰推测,如果生活在霞云岭的大足鼠耳蝠也会吃鱼,在没有鲨鱼的帮助下,恐怕只能捕食那些主动跃出水面的小鱼。在当地的村民帮助下,马杰通过在水库中布网发现:水库中生长着一种被称为宽鳍纳的小鱼,它们很容易受到惊吓,并不时蹦出水面。这种小鱼的体长刚好5厘米,如果大足鼠耳蝠尖利的爪子完全张开,正好可以抓住它们。

  随后,他又设计了更直接的方案:在房间里搭建水池,水池中放入5-10厘米长的小鱼,房间内放入大足鼠耳蝠。结果,他果真观察和拍摄到蝙蝠在水池上灵活自如地捕鱼行为。

  鱼游动在水面产生的细小波纹或露出水面的背鳍,均可引起食鱼蝙蝠的超声波回声发生细微变化,食鱼蝙蝠能根据这些变化准确发现目标。食鱼蝙蝠抓捕猎物时,后足伸入水中划行一段距离。

  有意思的是,蝙蝠食鱼是从鱼的头部开始的。

  有学者认为,食鱼蝙蝠由经常在水面捕食昆虫的蝙蝠进化而来。食鱼蝙蝠的祖先在水面追捕昆虫时,或取食水面漂浮或浮游的昆虫,这些蝙蝠偶尔也捕获跳出水面或浮游的小鱼。由于小鱼较昆虫有更高的营养,因此它们逐渐倾向捕食小鱼。

  吃鱼的蝙蝠和吃蝙蝠的鱼

  说到蝙蝠,大多数人第一个跳出来的印象,恐怕就是在夏季夜空中飞舞、忙着捉虫的那些小家伙们。它们用超声波捕捉飞虫的本领众人皆知、堪称一绝。可有的蝙蝠不光能用超声波捉虫,它们还能捉更大的猎物——鱼。

  世界上具备捕鱼本领的蝙蝠并不多,一共才发现了4种,包括南美的索诺拉鼠耳蝠、墨西哥兔唇蝠、南兔唇蝠和中国的大足鼠耳蝠。这对于种类数占全世界哺乳动物种类总数1/5的蝙蝠家族来说真可谓是沧海一粟。它们啦同的特征是:后足异常发达;长而锋利的爪向前弯曲,足底光滑少毛——适合捞鱼;尾翼膜结合的位置很高(在胫骨上部与其愈合)——有助于捕鱼时减少阻力。蝙蝠捕鱼的方式和捕虫类似,都是通过超声波定为鱼的位置,然后发起进攻,所不同的是,蝙蝠必须用自己的脚爪来捉鱼,而不是像捕虫那样直接用嘴巴去咬。捉到鱼以后,蝙蝠会用脚爪握住鱼塞到自己的嘴里,进食方式有点像猛禽,只不过它们是倒挂着进食的。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