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福康安到底是不是乾隆的儿子 福康安为啥不怕和珅

时间:2019-06-20 13:51:59  来源:  作者:

  最近的热播剧《延禧攻略》,把一段历史公案再次炒热——福康安到底是不是乾隆的儿子?

  根据《延禧攻略》的情节,大学士傅恒之妻尔晴,趁乾隆醉酒,假装送醒酒汤,与乾隆发生一夜,此后便生下福康安。乾隆的皇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因此最终而死,尔晴则被毒杀……

  那么,历史上的福康安与乾隆到底是什么关系?

  1、对于福康安受宠,史学界是如何解读的

  《清史稿》载,福康安字瑶林,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傅恒的三子,是乾隆发妻孝贤纯皇后的侄子。对于这个妻侄,乾隆这个做姑夫的确授袁乎寻常的关爱,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福康安的任职履历表:

  13岁三等侍卫,15岁二等侍卫,16岁一等侍卫,可自由出入皇宫。17岁户部右侍郎、镶篮旗蒙古副都统;18岁户部侍郎、满洲镶黄旗副都统;21岁获赏“嘉勇巴图鲁”;23岁吉林将军;24岁盛京将军;26岁云贵总督;28岁御前大臣、太子太保;30岁兵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陕甘总督、封嘉勇侯;34岁闽浙总督、诏命建生祠;35岁两广总督;37岁武英殿大学士、忠锐嘉勇公;41岁贝子;42岁郡王。

  福康安寿年42岁,生前已达人臣顶峰。按满制,皇帝之下设亲王,分十二级,只授给爱新觉罗的子孙;亲王之下是郡王,专封皇族宗室贵戚;清八旗的旗主称为贝勒,由爱新觉罗子侄担任;贝勒之下就是贝子,专授皇室后世子孙。

  作为非爱新觉罗氏,福康安生前获封贝子,后死追封郡王,待遇之高确实令人咋舌。原因是什么呢?目前史学界的解读原因有三:

  原因一:乾隆钟爱的发妻孝贤纯皇后,在福康安出生前6年死去,他们两名爱子夭亡,乾隆把对爱妻、爱子的遗爱给予福康安,以回报孝贤纯皇后。

  原因二:福康安的先祖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曾祖父、祖父、父亲傅恒均对清朝建有奇功,乾隆把对功臣家族的关心、关爱给予福康安,以回报富察氏家族

  原因三:福康安继承家族的马上雄风,定金川、战台湾、督师廓尔喀之战……武功卓著,乾隆破格提拔、嘉奖这位“休戚相关、实心任事之大臣”,也是理所当然。

  2、对于福康安受宠,野史、民间则有另一套说法

  对于福康安深受乾隆宠爱,野史、民间则有另一套说法:福康安是乾隆亲儿子。这种说的起源已不可考,只是随着清末民初的各种野史、文史笔记开始广泛流传。其中以天嘏所著《满清外史》最具代表性:

  书中称:傅恒之妻是孝贤纯皇的嫂子,因此得以经常出入宫室。因姿容秀美,被乾隆强行临幸,傅恒妻“遂有娠”,生福康安。傅恒有4个儿子,其他3个都被招为驸马,尊宠却赶不上福康安。只有福康安不是驸马,原因可想而知了。

  此书称:乾隆多次想封福康安为王,和其他皇子一样,因祖宗家法不能如愿。就重用他,让他立功,打下封王基础。福康安领兵均安排“名将劲旅”辅助。别人深知原由,全部让功于福康安。最终获封贝子,没来得及封王福康安就死了,只好追赠他。

  写于民初的《石屋续渖》一书,半文半白的语言做了记载,让更多读不通古文的人看了个明白:

  清乾隆时,傅恒儿子福康安,30多岁就“大拜”,当过16省总督,封王,死后乾隆下诏“配享太庙”,自古没有。相传其母因是皇后嫂子,“入宫,被幸”,福康安实为乾隆所生。《清宫词》中“龙种无端降下方”一句,就是指的这件事。

  《延禧攻略》编剧一定是熟知上述故事,才编出傅恒之妻“尔晴”这样一个人来,趁着乾隆醉酒,生下了福康安。不过,酒后怀孕生下的孩子,按现代人理解应该智商不高,为何福康安完全相反呢?难道乾隆早有预谋,假装醉酒,就等着“尔晴”上钩?

  3、对于福康安受宠,相关传说还有哪些

  《延禧攻略》说,傅恒之妻即福康安生母叫“尔晴”,显然这个名字是编剧自造的。因为查阅各种史料,作为领班军机大臣、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的傅恒,竟然没有对他妻子的任何记载。

  很多史料中,不厌其烦介绍傅恒的曾祖、祖父、父亲、弟弟、妹妹、儿子、儿媳妇、女儿、孙子、孙女,甚至伯父和侄子,奇怪的是——就是查不到他妻子的资料。难道真得当时有个“尔晴”因为出轨皇帝最终被杀?

  《延禧攻略》中还提到,乾隆的皇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之死,也与尔晴出轨皇帝有关。这个说法何来?最早记载的是清末的《宾退随笔》一书,大意如下: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是傅恒的妹妹。因傅恒的夫人与乾隆私通,原本感情极好的乾隆、富察氏反目成仇,乾隆“积不能平”。南巡返回路过济南,在山东境内二人“同宿御舟中,偶论及旧事”,富察氏严厉责问,乾隆大怒,逼迫富察氏跳水自尽。

  该书称:回京后乾隆称富察氏病死,终觉内疚心愧,赐谥号“孝贤”。有天夜里在便殿休息,召来学士汪由敦,讲述孝贤纯皇后生前的事情,让汪由敦撰写碑文。很快写好,文辞极美:“忆昔宫庭相对之日,适当慧贤定谥之初,后忽哽咽以陈词,朕为欷而耸听……兴怀及此,悲恸如何!”只读这篇诵文,还以为两个人“情爱谆挚”。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