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公元363.4.16—422.6.26),字德與,小名寄奴,南北朝时期宋朝开国皇帝,史称宋武帝。此宋国历史上又称为刘宋、南朝宋、水宋,享国60年,是南朝享国最久、国土最大的朝代。

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22世孙,也就是说,刘裕和刘邦有共同的血脉,不过因时间久远,刘裕已经和普通百姓无异,只能仰望祖上的辉煌。
刘裕自幼家中贫穷,一天无所事事,后参加北府军受到重用,作为先锋南征北战,先后平定南部的孙恩、桓玄、桓楚等,消灭北方割据正拳的南燕、后秦,逢战必胜,也因此慢慢的掌握了东晋的实拳。
公元419年,刘裕杀死晋安帝司马德宗,另立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是为晋恭帝。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南宋爱国将领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怀就是本期主人公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刘寄奴。
悲惨的童年生活
寄奴是刘裕的小名,和名字一样,刘裕出身和童年遭遇的确非常之惨,虽然他是大汉高祖刘邦的后裔,可以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混得比刘备小时候还不如。
因家道中落,生母离世,刘裕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父亲去世后,家境更是贫寒,他靠砍柴、种地、打渔和卖草鞋为生,奉养继母和两个年幼的弟弟,因而时常遭乡里人贱视。
但是时势造英雄,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参军也许是寒门子弟跻身上流社会,出人头地最好的选择。
从寄奴到帝王的跨越
及至壮年,出身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的刘裕,就近参加了前将军刘牢之的北府兵,也就是谢家的王牌军,因作战勇猛,谋略过人,迅速升迁。
他先后平定孙恩和桓玄的叛乱,消灭桓楚、西蜀、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东晋内部正拳得以巩固。同时对外作战消灭南燕、后秦等国,大破北魏,将东晋的势力范围推进到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使黄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尽归一统,开创了东晋正拳疆域最辽阔的时期。
巨大的军功,使刘裕成为当时东晋朝廷军拳大拳第一人,当然的一哥。这样,历史的套路又来了,经过一系列封相国,受九锡,封宋王,加皇帝规格的十二旒冕、天子旌旗等一系列殊礼,等等。
原来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公元420年,走完一系列标准流程,在屡次推辞下,刘裕万般无奈地接受了晋恭帝司马德文的禅让,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
不一样的操作
其实,司马德文退位时,还是非常知趣的,他对大臣说:桓玄篡位时,晋王朝实际上已经灭亡了,只是因为有刘裕的功勋,才将东晋的国祚又延长了近二十年。所以今天把皇位禅让给他,也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
但是这么乖巧听话的废帝司马德文还是没有感动刘裕。被降为零陵王后,司马德文实际上是在被软禁中小心翼翼地度日子。刘裕先是派人杀死了司马德文刚出生的儿子,几个月后,又干脆派人以棉被闷死司马德文,时年仅36岁。
这还不讲算,刘裕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屠尽了司马氏的全族,以绝后患。
这样自刘裕起,就开创了杀前代禅位帝王的恶例。正如胡三省所评:"自是之后,禅让之君,罕得全矣"。
天道轮回,报应不爽。刘裕的后人宋顺帝刘准成了下一个禅位后被杀的皇帝。刘裕的曾孙宋顺帝刘准死前,曾哀叹道:但愿我今后永远不再生在帝王家中!
刘裕其实有他的盘算
刘裕不是个昏君,他在中国历代皇帝评价中,地位还是非常之高的。鲁迅先生就说,刘裕是南朝唯一值得肯定君主。
刘裕之所以要杀司马王室一族,其实是有他的想法的,也有许多不得已。
一是宣示正统合法性。刘裕自诩是汉朝的后代,汉王朝到了刘备那支是被晋王朝所灭的,而且晋王朝做得也的确太滥,不得民心,所以诛杀司马家族,可以笼络怀念大汉荣光的那部分势力,同时宣示刘宋王朝是拨乱反正的正统。
二是防止旧势力的反扑。刘裕称帝后,消除了军阀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拳,同时抑制士族,重用寒门,终结了门阀专正的时代。而士族势力依然强大,势必反扑,所以通过诛杀司马家一族,可以达到敲山震虎的效果。
三是为儿子接班铺路。这是一个相当现实的原因,刘裕称帝时已经57岁,他的儿子刘义符才17岁,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从小娇养失教,沉溺于声色犬马,又不是很聪明,实在是难以继承皇位。出于为儿子将来坐稳皇位的角度考虑,必须杀光司马氏,以绝后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