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盆”是民间葬礼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风俗,通常在出殡前举行,包含很多寓意。目前,在北方大部分农村还能看到摔盆的习俗。
人在去世后,先由子女或其他亲人给逝者穿上寿衣,然后在厅堂给摆上灵堂,供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灵堂从里往外依次是灵柩、牌位、香案,香案上点燃三支香和两支蜡烛,再摆上供品,香烛到出殡前不能灭。香案两侧会摆上花篮和纸货。灵堂上方会挂上遗像,遗像跟前有大字楷书“奠”字和一副挽联。

在香案前方的地上会放置一个燃烧纸钱用的盆子,材质是瓦罐,也叫“吉祥盆”、“老盆”或“阴阳盆”,直径大约5寸,高度大约2寸,瓦罐底部中间位置留有一个小孔,目的是为了让盆内的纸钱在燃烧时更加充分。瓦罐前方会摆上蒲团或草席,供亲人哭丧,以及吊丧者烧纸钱跪拜时所用。
摔盆实际上就是在起棺时摔碎烧纸钱用的瓦罐,是葬礼风俗中很重要的一个仪式。
起棺前,老盆放在棺材跟前,摔盆者独自跪在盆子旁边,其他孝子(包括死者的其他子女、死者的侄子侄女和外甥外甥女,以及孙子辈的亲人)要一字排开围成半圆跪在棺材前哭丧。盆子旁边事先会放好一块石头,当执事人喊道“孝子准备起轿”时,所有孝子即刻起身,摔盆者高举盆子用力摔向石头,随着“砰”的一声,盆子四分五裂。摔完盆子,执事人再大喊一声“起轿”时,所有孝子面对着棺材倒退着走,给抬棺人让开地方,以便他们抬起棺材,送逝者去坟墓。
摔盆有严格的规定,一般由长子承担,若无长子,则由长孙来摔,若无长子、长孙,则由次子来摔,这样以此类推。若以上后人都没有,则由家族里的侄子,或者是女婿来代替。
如果是家中男性去世,负责摔盆的人必须用左手来摔,若是女性则必须用右手来摔,以体现“男左女右”的传统习俗。
男左女右的习俗据说跟中华民族的创世神盘古有关,盘古因为造福人类,在“开天辟地”时牺牲了生命,他死后,左眼变成了日神,右眼化成了月神,日月在白天黑夜交替着出现,一阳一阴,给人类带来光明,因此,就有了男左女右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摔盆包含了相当丰富的文化寓意,主要寓意有三个。
其一,对“孝子”身份的确认,也是“孝道文化”的体现。
传统风俗里推崇“百善孝为先”,“孝”不仅体现在父母或其他长辈活着时,晚辈要尽心尽力地尊敬和赡养他们,也要体现在当他们去世时,要为他们送终,让他们“入土为安”,只有如此,才算真正尽孝。
“孝子”为老人摔盆,就意味着他履行完了晚辈的所有责任和义务,品行会得到村里人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摔盆者在摔盆后,等于向其他人宣告,他有拳利继承老人的遗产。
因为在民间一直有“长兄为父”的观念,当老人去世后,长子就要肩负起培养和帮扶弟妹的责任,他付出的心血会更多,所以是遗产的第一继承人。
其二,象征“岁岁平安”,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平平安安上路,把福气留给子孙后代。
民间认为,摔盆时摔得越碎越好,摔盆时如果一次没有摔碎,就不能再摔第二次,再摔的话就会认为不吉利,而是要让抬棺者用脚踩碎。
传说中,老盆是逝者过“奈何桥”时喝“孟婆汤”所用,若喝下汤会忘记前世发生的一切。孝子摔碎老盆,用意很明显,就是不让亲人喝下“孟婆汤”,希望逝者记得跟生者一起走过的日子,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不舍和眷恋。
其三,希望生者要节哀顺变,好好过完余生。
人死如灯灭,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谁也无法改变这个过程,当一个生命消亡后,就如同那只“瓦罐”一样破碎了,没有回头路,事已至此,活着的人要节哀顺变,将丧亲之痛摔出去,振作起来好好过完余生,才算是对逝者在天之灵最好的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