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东北是清朝带来的嫁妆? 为什么说清朝是带着嫁妆来的

时间:2021-03-22 11:35:58  来源:  作者:

        (石刻拓印)

        (石刻内容)与之相对应的,更有《重建永宁寺碑》上记载的,“船厂”强大的产业能力。永乐年间奴儿干都司初建时,“船厂”提供了二十五艘船舶。到了宣德年间奴儿干都司再度巡视时,规模已是“巨船五十”。这强大的造船与航运能力,不但维护了东北大地的稳定,也再度激活了著名的“东北亚丝绸之路”。

        正是从永乐年间起,起于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沿松花江北上入海的“东北亚丝绸之路”,再度进入数百年的火热繁荣期。中国的丝绸沿这条线路输入日本北海道,成了在日本极受欢迎的“虾夷锦”,东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频繁热闹。依兰、阿城、呼兰、巴彦等东北名城,都是从这时期起热闹起来。

        所有这一切的珍贵历史记忆,都足以把“东北是清朝嫁妆”的“高论”,打脸啪啪。

        二:铁血堡垒

        17世纪明清易代,作为明朝“船厂”的吉林市,也因为一场新的边疆危机,再度“升级”——沙俄入侵。

        从清朝顺治年间至康熙初年,是清代的东北边疆,一段十分危险的年月:清军入关以后,带足了东北大部分精锐部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防务,一度十分空虚。偏偏就是这当口,远道而来的沙俄侵略军,凭着“可载三百石”的大战船与凶悍装备,大肆窜犯黑龙江流域,疯狂屠戮当地的达翰尔、赫哲族等部落。面对越来越近的侵略脚步,“船厂”,再现英雄本色。

        清朝顺治九年起,驻防宁古塔的清军老将沙尔虎达,担起了抗击沙俄的重任。但当地清军比缺装备更惨的事,正是缺船。比起沙俄的精良战船来,清军的大战船只能“可容十七人”。于是在沙尔虎达的经营下,“船厂”吉林市的造船业再度兴盛。到了顺治十五年时,“船厂”已为清军造出了四十四艘精良战船。“手里有船”的沙尔虎达,也就主动出击,在松花江口重创沙俄斯捷潘诺夫匪帮,打出了酣畅淋漓的“松花江大捷”。

        这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在清军主力暂时无力北顾的困境下,“船厂”的战船,成了清军抗击沙俄的重要法宝。顺治十七年的伯力之战等胜利,都是清军凭借战船优势打出来。“船厂”的地位也扶摇直上。顺治十八年,清王朝正式在此地建立“吉林水师营”,康熙十年时,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更在“船厂”的基础上,建成了方圆七公里的“吉林城”。

        而在康熙二十四年,清王朝反击沙俄入侵的雅克萨之战里,作为清王朝造船中心的吉林船厂,更以大批精良船只,为前线源源不断提供军粮。以现代学者的复原研究,当时吉林船厂造出的内河战船,长20米左右,桅杆高15米,配有六米以上的尾橹,无论性能还是战斗力,都是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这强大的战船与航运,成了战事最重要的保证。

        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以吉林市为中心的,清初强大的战船业,在康熙帝打响反击战以前,沙俄恐怕早已攫取了更多的土地。默默造船的吉林,就是当时抵御侵略的又一铁血堡垒。《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作为东北造船中心的吉林,已“康乾盛世”时代的东北交通枢纽,同时还是宁古塔将军的驻地。发达的造船与航运,成了当时吉林的“标牌”。雅克萨之战后,东北大地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和平稳固,同样有这“船厂”的军功章。

        从明至清,吉林这座城市的历史,亦是当地各族人民团结苦干,开发保卫东北大地的光辉历史。其昔日强大的造船产业,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时至今日,依然有太多值得记取的经验。

        参考资料:晁中辰《明成祖传》、陈萍《东北“船厂”名将刘清与吉林阿什哈达摩崖石刻》、颜章炮,娄曾泉《中国历史大讲堂:明朝史话》、席龙飞《中国造船史》、丛佩远,宋德金《明清年间吉林船厂建制年代考》、彭援军《东北最早的造船厂》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