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广东新闻

纪录片导演闫东:大桥将帮助粤港澳三地连成一体

时间:2018-10-24 17:13:49  来源:  作者:

  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总导演闫东,受访者供图

  时入季秋,伶仃洋水波沉沉,水鸟恣意地飞着,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

  2018年10月24日,历经6年调研、8年施工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被英国《卫报》称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桥梁,将从物理层面彻底激活中国南部的湾区经济。届时,伶仃洋上的水鸟也将不再“零丁”。

  大桥的孕育诞生耗时长久,其业也伟大,其艰也弥深。许多一线建设者的生活日常、无数汗水泪水背后的故事,并不为外人所知。所幸,一个团队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十数年间的精彩片段。这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海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电影力作《港珠澳大桥》,也将在香港迎来首映。

  1993年闫东(左)在新疆红旗拉甫中巴边境拍摄《中国民居》,受访者供图

  纪录电影总导演闫东是中央电视台重大题材纪录片的扛鼎人物。他拍摄的《孔子》《不朽的马克思》《长征》《东方主战场》《1937南京记忆》等均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深沉的历史思考、强烈的人文关怀、唯美的镜头语言,让他的纪录片裹挟着一股与众不同的史诗气质。

  在位于北京海淀区五棵松的中央电视台影视之家工作室里,书籍高如垒,光盘堆似山,闫东敏捷地穿梭其间检索资料。即使面对专访,身心全在纪录片里的他也无暇修饰边幅,衬衫领口随性地翻转着,本是麻面的拖鞋帮被磨得发亮,但一谈起纪录片,闫东便眸子放光,音高八度,镜头内外的故事总也说不完。

  闫东是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1983级电视系学生。他求学和从业的时段,几乎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平行。因此,他的镜头也成为过去数十年时代变迁的重要见证。“改革开放40年,个人从业31年,在这个时点,我和港珠澳大桥相遇了,大桥也成为我迄今为止最想讲好的故事之一。”

  刚硬柔情

  2015年12月,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闫东意外收到了自己的老同学、时任珠海广播电视台台长郭琳的邀请。对方要和他讨论一个“很棒的选题”——港珠澳大桥。随后,在珠海的一座小岛上,闫东“闭关”看完了当地电视台多年来拍摄的大桥视频资料。尽管彼时只能看到大桥在建的局部,但闫东仍被深深触动。“宏大、雄伟,在海上看尤其震撼,但更加震撼的则是坤程师们讲述的建桥故事……”自此,闫东与港珠澳大桥正式结缘。

  闫东镜头下的港珠澳大桥,受访者供图

  港珠澳大桥钢铁用量42万吨,足以建造60座埃菲尔铁塔,是名副其实的“钢铁硬汉”。但在纪录电影中,闫东要挖掘的却是“铁汉柔情”。钟建荣是大桥岛隧工程的一名普通员工,他将自己的婚礼选在大桥上举行。“自己职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这么大的项目,我们来到这里,留下最美好的回忆,是一个很棒的感觉。”镜头前,钟建荣笑得那样憨那样甜,他拥着身着洁白婚纱的爱人说,“香港、澳门跟祖国分开过一段时间,有这座桥做联系的话,相信我们肯定会越来越好。”

  此时,镜头转向大桥最高主塔上一个优美的中国结。“钟建荣所说的同心相连,既指他们小夫妻的美丽爱情,也指港澳与祖国的心心相印,当然还是主塔上中国结的寓意所在。”闫东说,“大桥员工跟我讲,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情人,一个是自己的爱人,一个就是这个项目。这样的话让我感动不已,所以我一定要拍出他们和大桥共同的美。”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受访者供图

  港珠澳大桥由“岛桥隧”三部分组成。在纪录电影里,闫东选择了林鸣(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团队铺设海底隧道的故事,并着重讲述了最后一节沉管E30的沉放过程。不过,纪录电影还首次用镜头语言披露了E15沉管在沉放过程中所经历的意外与反复。“外人都认识大桥是一项世界奇迹,都看到了大桥的雄伟壮美,但我想告诉人们,这背后也有起伏波折,任何成功与非凡的取得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2015年前后,在安装E15节沉管时,基槽突发泥沙回淤,林鸣团队遭遇了两次严峻的失利。纪录片捕捉到了当时建设者们的真实情状:第一次失利时,镜头缓缓掠过林鸣用手掌托着面颊的场景,满脸的褶皱,未经打理的花白头发,特别是眼神里的失落让观者深深揪心。第二次失利时,镜头又扫过多位中年男性工程师不停抽取纸巾掩面拭泪的场景。最为撼人的是,当E15终于安装成功时,控制室里竟然没有掌声,没有欢呼,所有人都静默无言。紧接着,镜头转向了一排建设工人坐在钢架前啃面包咬香肠的场景,随即又转向控制室、楼梯角、地板上,各种姿势和衣而眠的建设者终于进入梦乡……“每次样片播放到这里,总有人潸然泪下。”闫东说。

  历史人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