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家庭

老妈提前给了高三可以考好 高考前妈妈给我干

时间:2018-07-24 16:43:43  来源:  作者: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在高考过程中,父母的照顾与关爱却往往最容易变质,演化成父母对孩子意愿的违背和强制。

  “考上名牌大学不一定是最好的结果”,西安理工大学的张辉这样认为。他的一个高中同学以前对军人充满了憧憬与向往,十分希望在军营里锻炼自己,于是整日梦想着进军校。但是,父母对他的决定却十分反对,一心要让他考一个重点大学。后来,迫于父母的压力,他最终改变了志愿。结果还好,如父母所愿,他顺利的进入了这所名牌大学。可是,事情才刚刚开始,进入大学一年以来,由于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他根本无心于学业,期末成绩红灯高悬,最终落得个被迫退学的结果,他的父母也后悔莫及。这件事给了张辉很大的刺激。父母平时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即使你是为孩子的前途着想,也应该考虑到孩子的立场,对他耐心说服而不是强加于人,单纯寄望于“孩子日后会理解”的想法是不对的。现在看来“最好的”的道路可能并不适合你的孩子,何况,判断好与不好,孩子的意愿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父母不应打着“关心”的旗号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拳利。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适合他的道路才是最好的道路,孩子也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作为父母,充分为孩子参考是十分必要的,粟增父母考虑的因素和原由,帮他们把好各个时期的关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父母首先就要调整好自己的期望水平,不盲目攀比,也没有必要和隔壁邻居或者亲戚朋友的孩子作比较,只要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既不让孩子为难,不会给他们增加什么压力,也是完全为了他们的未来作想。

  如果再来一次高考

  站在象牙塔内的学子,在父母的帮助下,顺利地迈过了高考的门槛,这个时候看来,如果给他们再来一次高考,他们有什么样的话要说呢?

  曾经我的高考这样走过,我很幸运,我珍惜了,如果上天要我再选择一次的话,我依然会服从父母的意愿,那其实并不是压力,只要自己把握好,完全可以转化为动力。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不愿在关键时候帮孩子一把,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绵薄之力。高考只有一次,因为他们愿意,他们非常想要付出这份爱,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我们又何必强人所难,就算给他们一次奉献的机会吧!——同济大学汤丹

  我坚信,即使再来一个高三,父母的宽容与关怀仍将是我获胜的法宝——张颖

  维持原状就好,不必过分紧张,只要给予我一定的鼓励就好了,让我自己决定一切。——周玲

  如果再来一次高三,我想让父母多给我指出点错误,不管是我生活上还是性格上。——王利霞

  ……

  他们的高三,他们的高考,毕竟都已经过去,没有再一次,那他们的话语,只能说给正在高三或者行将意识到已经是高三学生的父母们听了。希望这些“过来人”的只言片语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启示,陪伴他们孩子一起,轻松地走在高三的大路上。

  扣问高三——爸爸妈妈怎么了?

  高三,无论情愿与否都已经来临。刚刚步入高三的学生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氛围?而家庭中的父母和其他家人有什么变化?相比高三之前的情况有没有感觉到不适应?高三生对父母的真实想法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高三学生的真实想法吧。

  压力从小就有,但高三比以前要重的多。应该说,这一代的高中生从小就是在压力中长大的。沉重的课业负担、竞争激烈的中考择校等等,使得他们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但一进高三,他们还是明显感到了紧张和急迫。

  “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压力’,”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2)班的张鑫同学说,“家庭氛围有了明显的变化,父母的变化当然大了,感觉他们和我一样也在上高三。对于他们来说,一天三句话句句不离高考,在我们的耳边更是警钟长鸣。家庭环境不用提有多紧张了。这还不算,就是那些邻居和父母的朋友见面,第一句话也总问:高三了吧,学习怎么样?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紧张才怪呢,弄得大家一天都紧张兮兮的”。

  家长方面表什么态呢?罗鑫的家长则明确宣布:一切为学习服务,大家艰苦奋斗。于是家里坚壁清野,电脑上了锁,电视、报纸彻底封存,更不要提玩电玩了。王洋的父亲擅长思想正治工作,长篇大论让王洋招架不住。对于大学目标,他给王洋分析社会形势,探讨发展前途,最后得出了个结论:王洋“非清华不上”。

  “有点压力其实也挺好的,毕竟有压力才有动力嘛,但父母整天重复强调就受不了,而且高考也是我自己的事,难道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不知道吗?我当然也会刻苦努力的了,如果他们老是不相信我一样在我耳边叨念,真是很烦。”罗鑫说。而王洋,尽管学习成绩还算不错,可是对于爸爸订下的“清华”目标,他仍然觉得没底。而且他很不满爸爸的做法,“搞得家里就和监狱似的,再高三也得让人活啊,每天除了学习就是‘思想工作’,谁罪孽深重啊?”明显,一棵清华的苗子又在倍受煎熬。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有高三学生,父母心里那根弦往往绷得比考生自己还要紧。高三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可以说一半来自高考,一半则来自父母的紧张情绪。王其同学的苦恼就是个典型。在家里,爸妈对她象小公主一样,什么事情都不让她做,要她一心复习,搞得很特殊,家里气氛也怪怪的,父母对她总是小心翼翼的,就象她是一个陶瓷的娃娃,生怕一松手会掉到地上摔得粉碎。吃饭妈妈对她叨念要吃什么什么保持营养,饭前饭后夜里还要补充什么什么营养素,爸爸则东找些西找些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让她强化,连爷爷奶奶也经常会嘘寒问暖立坐不安的为自己忙着忙那……谈到这些,王其感到太大的压力了:“我真想不出来,要是我没有考好,辜负了大家的期望和为我做的努力,我会怎么样。”无疑,家庭的“特殊化”带给考生的不是方便与动力,而是更大的压力。

  张鑫有一次跟父亲聊到高考,随口说了句“陕西今年的高考录取比例已经达到53%了呀”,没想到父亲生气了,于是长篇大论的开始分析,说什么录取结构的问题,说什么勉强进一所大学很被动等等,同时还分析说她对自己放松了要求,开始不思进取……让张鑫目瞪口呆有口难辩。张鑫觉得,尽管可以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理解父亲所说意义何在,可是搞得上纲上线风声鹤唳紧张如此,也是全然没有必要的。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