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一张消瘦的脸上挂着一副金边眼镜。头发乱蓬蓬的,有一缕头发不自然地向上翘起来。他身着蓝白相间色外套,下穿带着洞洞的黑色牛仔裤。此时他坐在老人对面隔桌的椅子上,手放到笔记本上正等着老人讲述后面的故事。
老人重新坐下,继续讲故事……
老二不会做饭,他白天就跑到村里人家门外,顺着木栅栏看人家淘米做饭,学会了回家依样画葫芦,倒也可以勉强糊口。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家里的粮食吃尽了。老二没办法,只得出门到处找别人扔掉的饭菜过活。
有一天,他的茅草屋门前来了一只鸡,来了就不走了。他向村里人询问,没有人家丢鸡。于是决定自己养起来。他把捡来的粮食,拿出小部分给鸡吃。自己就没有吃饱,饿着肚子过了一宿。
第二天,老二发现鸡生了十几颗鸡蛋,就用水煮来吃,填饱了肚子。第三天、第四天,天天如此,鸡蛋越来越多,老二吃不下这么多,就把鸡蛋拿去卖,换来粮食给自己和鸡吃,这样每天就不用出去捡别人剩下的饭菜了。
老二得到了神鸡,生活逐渐富裕起来。老大媳妇知道了这件事,就催促老大,让他来老二家里借鸡。老大执拗不过媳妇,就来到老二家里。
老大说:“你家的鸡好神奇啊!借我用几天怎么样?”
老二不知人心险恶,家里粮食足够,也不着急这几天,就对老大说:“好吧,就借你几天。”
老大和媳妇如获至宝,把鸡养在院里,将家里的粮食拿出来给鸡吃。
第二天,两口子起来,一开门,满院子臭气,原来鸡拉了一院子屎,弄得两口子异常狼狈。
两口子不死心,清除干净了鸡屎,又喂给鸡吃了从外面捡来的剩饭菜。鸡吃了。
第三天,两口子起来,一开门,又是一院子鸡屎。这可惹恼了两口子。两人把鸡杀了,炖了一道小鸡炖蘑菇。
过两天,老二去要鸡。老大说:“你的鸡来我家里只拉屎不生蛋,我把它杀掉了。”
“咚——咚——”桌子上的老座钟打断了老人的话。它古朴、庄重,年代久远,似乎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然而岁月却没有让它停下来,一直准确的完成它的使命。
“小伙子,你先坐会,我出去喂喂鸡。”
“好,您忙,不妨事!”
过了一会儿,老人从鸡舍回来,关上屋门,继续为来访者说故事。
老二痛哭,但也没有办法,只得回家。刚到家,老二就发现了一条狗,也不知从哪里跑来的。老二问了村里人,没人认领,就把自己家的食物分给了狗吃。
第二天,天还没亮,狗就在屋外汪汪叫。老二被叫声吵醒,心里琢磨:狗是不是饿了?就起床开门准备给狗一些食物。
狗并不饿,跑到了门口,对着老二汪汪叫两声,对着门口又汪汪叫两声,似乎是要出门。
老二心想:“看来狗儿是想家了,想离开这里。”于是,打开了门,对狗说:“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我这里穷什么也没有,这样也好,以后不会挨饿。”
傍晚时分,老二在院里玩,听到门外狗的叫声。老二打开门,看到早上离开的狗又回来了,嘴里含着一根金条。老二抱起了狗儿,可开心了。
随后几天,狗儿每天凌晨都要出去,傍晚回来,嘴里每次都是一根金条。老二从此富裕起来,也装点了门面,盖起了房子。
盖房子的事情被老大两口子知道了,老大媳妇对老大说:“老二怎么突然有钱了,你去看看怎么回事?”
老大来到老二家里,看着老二的新房子,就问老二:“你家里怎么突然阔绰起来,买得起房子了?”老二授韵,把来龙去脉如实说了。
老大回到家跟媳妇说了因果。两口子商量,上次借鸡的事情,不能再进行第二次。既然凌晨狗要出门,两人神不知鬼不觉跟在后面,看狗从哪里叼来的金条。
当天晚上,夫妻两个谁也没睡,溜到老二家附近,守候老二开门放狗。
凌晨时分,门开了,狗出来了。夫妻两个在后面远远地跟着。狗出了村,慢慢悠悠地走到了后山,夫妻两个紧随其后。
狗顺着一条小路往山上走,不紧不慢的,路时而崎岖时而泥泞,夫妻两人也不知路有这么难走,没做准备,脸上被藤蔓刮伤了,鞋里也都是泥。
这样跟狗走了一天,即将到达山顶,两人也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此时天黑了,借着月光看到狗突然加快了脚步,两人追了上去。
到达山顶,狗儿跑跑跳跳地到达了一块岩石,岩石上全是金条。两人喜出望外,双腿突然有了力气,向着岩石跑去。
“汪,汪”,突然的叫声使得来访者一激灵,手滑了一下,遂又在那键盘的右上角点了几下。
“哈哈,别怕,我的狗儿在做梦呢!长得大了点,但不咬人,平时可温顺哩。”老人俯下身一下下地抚魔着它的背脊说:“上午带它遛食,跟他玩捡骨头的游戏,可能是太兴奋了。”
老人起身看向来访者,对方屈指抬了抬眼镜说:“这样啊!这么大的狗,突然叫一声,也真是吓人。”他随即盯着屏幕上的文字说:“后来呢?他们拿到宝藏了吗?”
“后来啊!”老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久久没有说话。
“大爷?大爷?”来访者的话让老人缓过神来。
“想的入神了。别介意啊,我继续讲。”
即将跑到岩石的那一刻,两人脚下一滑,似乎没了支撑,从山上掉了下去。原来岩石与山顶中间有一条深沟,被植物覆盖住看不出来。两人坠落悬崖一命呜呼。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大爷,谢谢您!您的故事太精彩了!”来访者在笔记本上敲完了最后几个字,抬起头来说。
“我啊,不会讲故事。”老人捋着花白的胡子,笑着对他说:“岁数大了,记不清喽……”
“哪能呢!我采访了不少人,能向您这样把故事讲的这么传神的人不多。”来访者合上笔记本,将桌上凉透了的茶一饮而尽说:“大爷,时候不早了,我来到这里,收集了足够多的故事。回去就把故事整理成书,到时候一定给您寄上一本。”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