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岁之前,这些事儿建议家长要努力做!
在孩子3岁之前,让自己成为他的依恋
依恋就是一种一对一的情感依靠。二战时有很多孤儿,他们有的被送到养育院,有的则被送到宗教的慈善团体,这些孩子长大后大都有过寻求心理咨询的经历。心理医生在了解了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后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怀疑是不是早期的这些机构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但经过调查,发现没有,他们对孩子都非常好。医生们又继续研究,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团体养育孩子的时候是轮班制,每天有不同的人值班,时间一长,孩子就得不到依恋情感的满足,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孩子就会有产生焦虑、苦恼、烦躁的情绪问题,这些情绪问题在早年埋上祸根,成年后稍稍有一点不如意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因此,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一对一的情感依恋是十分重要的。
刚出生的孩子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就是碰触知觉和味道,因此,父母早期的陪伴不可缺失,这就是依恋早期抚养模式,会造就第一个台阶,如果孩子每次痛苦的时候,父母都会第一时间出现,那么下次只要他一到自己的怀里,他就知道这是让我放心的气味。
孩子出生后,父母日复一日的亲自照顾,会形成他对于满足和快乐的相关记忆,这种记忆又会形成潜意识,成为孩子一生中很重要的心理力量,让孩子具有人性。
北京有一个谋杀一家六口的案件,一个儿子把自己的媳妇、妹妹、爸爸妈妈、以及两个亲生儿子都杀了。警察在抓到他之后感觉很不可思议,因为这个家庭房产有四套,资产有六百多万,他自己则开一个饭店,妻子开美容店,每个月的收入是万元以上,衣食无忧。警察问为什么?他回答,因为爸爸妈妈对我管教太严了。其实,这一句话已经透露出一个信息,他说父母对我管教太严。通过“太”这个字,我就分析他早年不是由父母亲自带大的,他的依恋对象不是爸爸妈妈,前面如果没有形成依恋关系,后面再想管,就很难了。
另外,情感培养还会决定孩子的语言和脾气,比如说有的孩子一哭,爷爷奶奶保姆就都来了,有的孩子哭半天没有人管他,哭的时间长了他就身体不舒服,久而久之,他便知道哭没有用了,但他内在已经形成了一种记忆。到成年就会发现,有的人开车,只要看到别人想超车就火冒三丈,有的人一句话就跟你吵得头发都能立起来,这就是在一岁的时候哭没有人管的那些人,他小时候的痛苦被唤醒了,所以粟陨年人暴躁的喊叫和他小时候的成长是有关的。因此,父母早期的情感培养对于孩子未来的人生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苦口婆心说给孩子听,不如花时间做给孩子看
观念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用自己的态度、行为示范给孩子树立一种榜样,这些都是心理的抚养。很多家长恰恰把这个最关键的部分交给了别人,每个人的养法都不一样,别人的目的是不出问题、不受伤害、不走丢,但是怎么教育、教育过程中要强调什么,这是父母的责任。
放低姿态,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
所以说,家长需要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要整天跟孩子吵架,调整好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
在孩子6岁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
很多父母会问,什么才算是“好的性格”,其实好的性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管怎么样,都始终如一。这是可以培养的,比如说,让孩子坐下来随便画,无论画成什么都表扬,甚至可以贴在墙上,但要有意地把画画的难度增强,一开始画十分钟,然后二十分钟,然后三十分钟,6岁前,让孩子能在桌前坐三十分钟就可以,这样他上学做作业就可以顺利完成了。生活中父母应该有意而为,6岁前的阶段很重要,这是行为方式建立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是克制冲动,父母可以当面把孩子管住,那孩子能不能自我管理呢?所以应当教会孩子如何克制冲动。
具体来说,在孩子6岁前,父母应该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既要让孩子依恋自己,同时还要让他知道必须听父母的话,如果不听,父母就会生气,生气的后果很严重。这个“威”一般在孩子三岁上下树立起来。
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不要出声,不要哄,不骂不打,就说“你这样哭是不对的”,然后可以拿一个凳子坐在那。孩子闭着眼睛哭,他会悄悄睁开眼看,想“你怎么还不来抱我”;第二次继续哭,然后再睁开眼,看看怎么还不理我,然后继续哭;到第三次的时候他自己就不哭了。这个过程就是让他知道,是他自己不对,哭是没有用的。等他哭完了,家长可以拿热毛巾帮他擦擦脸,让他觉得父母还是爱自己的。擦完了以后,再坐下来,问他“要哭吗,要哭接着哭,我等你”,这个时候他就知道,哭是没有用的,这是无语自威。以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只要拉下脸,孩子就明白了。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