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苏炳添一年收入多少钱 谢震业和苏炳添哪个快

时间:2018-07-14 15:50:51  来源:  作者:

  这里再插一句,对于110米跨栏来说,身高相对来说比单纯的短跑还要重要,所以我们看到110米栏的运动员整体身高要高出100米飞人不少,因为前者不但要跑,还要跨,而且110跑多少步都是捞定有数的,刘翔、史冬鹏和谢文骏身高都在190cm左右。

  有关跑步,一个最基本的知识是跑步速度=步频x步幅。步频是你在跑步或走路时,双腿转换支撑点的频率。无疑,身高是影响步频和步幅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步幅。下面,我们来看看很多著名的男子短跑运动员的成绩、身高、步频、步幅的相关数据,如下:

  这些数据的采集是选用的运动员取得最好成绩的数值。或许读者会对某些数据产生疑问,比如计算方式。

  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当时博尔特以9秒79获得冠军,苏炳添虽然半决赛跑了9.99进了决赛,但最终体力不支排名决赛第八。当时,博尔特跑完100米一共用了42步,而苏炳添用了48步。很显然,身高不如博尔特的苏炳添在步幅上落后于对手,只能在步频上增加——苏炳添每跑一步平均都会比对方少0.25米。

  另一位短跑名将,身高186cm的张培萌当时被认为完全有可能跑进10秒大关,但很遗憾他没能做到。但他的百米一般用44步,如果他的步幅能从平均2.27增加到2.38的话(这也是他巅峰时期努力突破的方向),甚至可以争夺奥运奖牌了。

  而相对于后天步幅的训练来说,步频往往带有很强烈的先天性。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不得不提人种差别。

  黑人,跟骨相对黄种人大,而且足弓也高得多,脚底厚实多肉,整个脚形就跟一张弓一样,所以,落地时震荡小,缓冲性能更佳,这是他们的先天优势——目前,世界男子短跑纪录的百分之99%都来自黑人。

  再加上肌肉密度和血红蛋白的因素,黑人有更厚的关节软骨,步频在后天提升的回报率不如步幅。

  为什么这么说?有详实的的数据显示,世界一流的男子短跑运动员,在出道并成绩稳定之后,到成绩的爆发期这个职业生涯的关键阶段,步频基本保持了稳定,步幅成了他们突破瓶颈期的助攻方向。

  “变态”的博尔特19岁的时候,就把步频稳定在了每分钟221步左右(5年后前后相差不到半步),而对步幅做了更大幅度的优化。

  同样年龄段的加特林每分钟稳定在了231步;无独有偶,女子世界冠军雪梨19岁之后步频基本稳定在了286步。

  聪明的读者在这里会发问了,这不是扯吗?总长度100米不变的情况下,步频不变而步幅变了,怎么可能?这就涉及到百米大战的另一个重要环节:起跑。

  但是起跑问题已经超出本文的论述范围了,限于篇幅就不多讲了。

  步幅=后蹬距离+腾空距离+缓冲距离三个衔接紧密的距离组成。在后天技术的形成中,苏炳添和谢震业的头部和摆臂姿势比较容易掌握。

  那么身高会不会影响后蹬的角度和大小腿伸展的屈角呢?总体来讲,影响我国男子短跑的后蹬技术的,主要是髋关节的快速收缩和铰剪幅度,从而隐性地影响了步幅和速度。

  目前统计数据显示,后蹬角61.5°(180cm以下)>56.6°(180cm以上),而大小腿在高速跑动时候的折叠角为33°(180cm以上)>29°(180cm以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身高对后蹬角和折叠角的后天训练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练习屈伸角度

  连带着因为后蹬技术的,是腾空技术。腾空的距离受到腾起角度腾起的初速度和摆动腿的屈膝角三个因素的制约。

  这一点,我们可以拿跳远跳高运动员(最能体现腾空技术)作为类比。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跳远决赛,前7名的运动员有6名运动员的身高超过了185cm。

  而跳高运动员需要更加优质的腾空,里约奥运会前七名,没有一个身高低于190cm的,可见跳高也许是一个比篮球足球更需要身高的项目。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