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耒耜谁发明的 耒耜是干什么用的

时间:2018-07-16 15:16:50  来源:  作者: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之始祖,又是农耕文化的奠基者。

  《衡湘稽古》第五卷(湖南省图书馆藏,清王万澍著,光绪27年(1901)黄甲草庐刻本)记载:公元前26世纪“神农制耒耜教耕于耒山”。原文:“赤制作耒耜于耒山。《易系辞》曰:‘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制以教天下。当时田器,帝创其式,命匠作之,颁赐万国。衡湘山水故每以田事制名。《衡湘传闻》曰:‘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明《一统志》曰:‘耒水出郴州之耒山是也。水西北流经耒县。’《水经注》曰:‘县盖因水以制名,然水乃因事为,作耒而得耒名矣。’路史以耒耝耨(qùnòu)钱鎛(bo)杵臼(少2字)皆作于赤冀,以冀即制也。然工之义取于制,制为木工。后黄帝时赤将为木,正其子孙矣。”

  为了谋求和改善生存条件,炎帝神农氏历尽艰辛,巡游至林竹茂繁、古树参天、奇峰入云、土地肥沃的汝城耒山,架棚筑穴,斫木为料,划地为图,制作耒耜,发明了人类第一件耕作农具——耒耜,因其作于耒山,故以耒冠其名。后来又发明了锄头、斧头等。神农便又能成了诸多农具的发明者。

  “神农先创水稻于嘉禾,后制耒耜教农耕。”这是最早发现的“神农制耒耜教耕于耒山”的文献。

  耒耜是起土用的农具,通称为耜头,耒是耜的木柄。

  《衡湘传闻》说:神农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大明一统志》注:耒水出郴州耒山。郴州自古为郡、州之治及所辖行正区域之统称。

  一、耒山究竟在郴州的什么地方

  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汉桑钦《水经》和郦道元的《水经注》。这三部是具有重大价值的中国古代地理名著。

  班固(公元32-92年)编的《汉书•地理志》载:“耒水源出桂阳县南耒山。山南水入广东,山北有二源,西北合流会屋岭水。”“桂阳郡郴县:耒山,耒水所出,西至湘南入湘。”

  郦道元(472-527年)《水经注》云:“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耒水发源乌龙白骑山。

  元明时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之七(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第一版),就将耒水之源头“耒山”清楚地标注在汝城县南。

  明徐霞客1586-1641)《徐霞客游记》卷二下《楚游日记》称:“耒山出桂阳县(今汝城县)南五里耒山下,西北至兴宁县(今资兴市),胜小舟,又五十里至东江市,胜大舟,又三十里至此(指郴江)。”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耒山在湖南汝城县南十里(汉书地理志:桂阳郡郴耒山,耒水所出)。耒水出湖南汝城县耒山。西北流经资兴县,受沤江,资兴江,至桂阳受郴江,东北引经永兴县,及北经耒阳县、至衡阳县治东于湘水,谓之耒口。”

  《万历郴州志》三集卷之六载:耒山在桂阳县(今汝城县)南,四面孤绝,耒水所出之南,有屋岭山,旧志云:在县南汝城乡,高二百步,周百一十丈,盗贼窃发,土人作寨以避,俗号为石头岩,即今县南城头寨也。《九域志》:“桂阳县有耒山”,“桂阳县有耒水”。《水经注》载:耒水发源出汝城县东乌龙白骑山等等。

  舒新城、陈望道、夏征农、陈至立等主编,黎锦熙作序的《辞海》(1915年始编,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第1080页“耒”字解释:耒,耜之柄也,详耒耜条。“耒水”:在湖南省境,源出汝城县南耒山;西北流经资兴、桂阳二县;折东北经永兴、耒阳两县,至衡阳县东入湘水,入湘处名曰耒口。“耒耜”:农具,起土所用。耒为其柄;耜为其揷。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古皆以木为之,后世易耜为铁制。”说明耒山在汝城县南;耒水发源于汝城耒山。

  《辞海》之“耒阳”:“今县名,属湖南省,在衡阳县东南,汉置,地在耒水之阳,故名。元升为州,明复为县,清属衡州府。产锰矿颇著名。”

  《辞源》(编纂起于1908年,成于1915年,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之“耒阳”:“县名,原属湖南省,秦置耒县,汉改耒阳县,以在耒水之阳而名。属桂阳郡。隋改为洡阴,唐复故名,宋因之,(宋耒阳改名为来阳县)元改州,明仍为县,明清皆属湖南衡州府。”两者均说其县名因“在耒水之阳”。《水经注》载:“耒水经西北过耒阳县之东。耒阳,旧县也。”“县盖因水以制名。”“然水(耒水)乃因事,为作耒而得耒名矣。”耒水源于汝城耒山。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