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笔者所查史料记载,中国只有一个耒山,即湖南省汝城县之耒山。
二、神农发明耒耜具有划时代意义
1、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耒与耜都是木制启土工具,是先民当时从事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用具。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神农氏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势必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原始农业也因之逐步发展起来。
2、开启了中华农耕文化。耒耜是炎帝神农氏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开创了中华农耕文化。《易•系辞下传》云:“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论衡•感虚》说:“神农之挠木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在生产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耒耜的使用,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过渡创造了条件。《白虎通•义》记载:“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3、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神农所开创的原始农耕文明,使先民们改变了茹毛饮血、以渔猎和采集野果为全部生活来源的状态,开始走上创造性的社会,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从采集狩猎生产转变为原始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
4、激励华夏儿女创新奉献。神农文化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凝聚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更是激励华夏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之光。
炎帝神农氏,艰苦兴业,辛勤耕劳,启农奠居,伟绩功高。真可谓:“肤功厚泽,德明千秋光盛世,永世尊崇,功垂万代展宏猷”。为敬颂弘扬炎帝神农氏之千秋功业,万世伟绩,汝城人民曾建“神农庙”于城东,以永志奉祀。
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在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
耜类似耒,但尖头成了扁头(耜冠),类似今天的锹、铲。其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
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
耒耜为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具,起源甚早。《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揉木为耒”,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人■“始作耒”。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发现有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时以脚踏之,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耒在战国文献中也很常见,或和■并提,据《考工记》,耒通高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耜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具,西周时为人们普遍使用,《国语·周语》所引《周制》,其中有“民无悬耜”之语。春秋战国时仍继续沿用,《孟子·滕文公》:“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吕氏春秋·孟春纪》说每年之春,天子要亲载“耒耜”而来到籍田。《周礼》中还谈到制作木耜的情况,《地人·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即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吕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可见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宽度,而《考工记·匠人》则说“耜广五寸”,则耜刃的宽度似随地而异。
战国时耜也称为臿,故《说文》云:“耜,臿也。”当时将臿和耒连在一起,如《韩非子·五蠹》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由于方言关系,象东齐一带称臿为梩,如《孟子·滕文公》:“盖篱反虆梩而掩之。”赵岐注:“虆梩,笼臿之属。”
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耒、木耜也开始套上铁制的刃口。如《管子·海王》说到当时铁人时,以为“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这是这类工具变为铁制的明确证据。在出土的实物中也有这方面的材料,如湖北江陵曾出有战国时的耒。其形制是,从柄到齿皆为木制,柄略向后屈,双齿则略向前弯,齿端套有铁制的刃口。战国时臿的实物未见。长沙马王堆仅墓出土的木臿上面也套有铁刃。战国时的臿与此不会有太大差别。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