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 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是什么样的

时间:2021-03-22 11:31:00  来源:  作者:

        安史之乱总共持续了8年时间,这起事件直接让盛唐不复存在,此后国力急转直下。在这场叛乱之中,叛军兵力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要优于唐军,甚至一度占领长安、洛阳两处重地,但为什么最后叛军却没能取代大唐呢?当时大唐仅剩最后一口气,还是奇迹般的活了下来。那今天就准备站在叛军的角度,来跟大家讲讲他们最后失败的原因,看看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叛军首领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关于唐朝的反攻,积极行动与错误决策都有,最终是胜利了。而另一边,安史叛军(或者称之为“燕正拳”)也不是铁板一块,燕正拳的内部问题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别的不说,从这场动乱的命名上看,“安史之乱”,当然是安氏和史氏两个中心,安史嬗代即说明了问题。若从历代叛军领头人(所谓“大燕皇帝”)来看,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都是死于非命。虽然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不值得同情,但值得我们思考它背后的根本原因。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叛军为何还是没能取代大唐

        1、从安禄山当上节度使说起安禄山的发迹史相信不必再过多介绍了。他是放羊娃出身,偷羊被抓又反被赏识,自此参军。凭军功一路青云直上,后来凭借出色的卖萌装傻演技,博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

        出于唐玄宗的偏爱,也出于李林甫“蕃将可靠”的谬论,安禄山成为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唐朝东北疆域自此成了安家的天下,安禄山有了造饭的本钱。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初假借贡马之名,率大量兵马南下。意图暴露后,以诛杀杨国忠为借口发动叛乱,即安史之乱。攻破洛阳后,安禄山称帝,国号为“燕”。

        如果从上述历史看,安禄山起兵反叛应该是依靠军事力量。事实上,安禄山的大燕正拳中有两股力量:第一是蕃将,毕竟胡汉有别,蕃将对唐王朝的认同感较弱,能为安禄山所用。第二是文士,由于李林甫弄拳,士人的上升通道被阻断,安禄山遂趁机在幽州附近招揽士人,史学界称之“幽州文士集团”。

        在安禄山起兵反叛的过程中,幽州文士出谋划策,占据了燕正拳的决策中心。而燕正拳的军事力量掌握在蕃将团体之手。文士集团与蕃将群体在安禄山在世时尚能相安无事,但安禄山之死造成了燕正拳的分裂。

        由于安禄山晚年患疾,双眼失明,身生疮疖,脾气日益变坏,由此得罪了身边的所有人。公元757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宦人李猪儿、丞相严庄合谋杀死安禄山,安庆绪即位。

        由于拥立之功,幽州文士集团的拳势于此时达到顶点。蕃将本就与文士不甚融洽,现在老上司去世,新皇帝名望不够,无法阻止蕃将群体的离心离德。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叛军为何还是没能取代大唐

        2、安庆绪之死与史思明上位由于燕正拳的内部矛盾,诸将离心离德,安庆绪节节败退,唐军接连收复西京。史思明也不愿受安庆绪节制,于是投降唐朝,安庆绪派来的使者安守忠、李立节被杀,只有阿史那承庆因为与史思明早已相识而免于一死。

        史思明假意归降,实则厉兵秣马,扩军备战。唐肃宗心知肚明,于是听从李光弼的建议联合史思明部将乌承恩,让他暗中监视史思明并寻机会除掉他。史思明是个狡猾的老狐狸,这点儿小伎俩瞒不了他。

        之前投降唐朝,是因为不想为安庆绪卖命,希望暂缓口气而已。如今安庆绪与唐军激战正酣,正是他史思明搅局的好时候。史思明将计就计,引蛇出洞,假意让乌承恩的儿子回去探望父亲,实则派人潜入乌承恩房中。乌承恩父子正在谋划如何除掉史思明,不料被史思明的人逮个正着!

        处决了乌承恩父子及其心腹后,史思明再度反叛。此时安庆绪被李光弼、郭子仪、王思礼等九大节度使围攻,即著名的“邺城之围”。唐军人多势众,邺城中的安庆绪已力不能支。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叛军为何还是没能取代大唐

        但唐肃宗犯了一个大错,让安史之乱延长了好几年:他派九大节度使围攻安庆绪,却不设元帅,派宦人鱼朝恩担任观军容使以指挥战斗。

        有了鱼朝恩的瞎指挥,史思明成功与邺城内的安庆绪里应外合,围攻邺城的唐军被来了个反包围,结果原本必胜的仗打败了。

        安庆绪没有死在唐军手上,但才出狼窝,又入虎穴,史思明也不是什么善茬。不久,史思明历数安庆绪罪过,把安庆绪及其兄弟四人,以及谋士崔乾佑、高尚等人处死,史思明称“大燕皇帝”。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