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期间,作战处长艾森豪威尔少将奉马歇尔的命令到英国实地考察,回国后拟定了一份报告《给欧洲战区司令的指令》。在马歇尔对交上来的报告表示同意之后,不动声色的问艾森豪威尔,“你准备什么时候去欧洲?”干嘛还要去,我不刚回来吗?“带这份指令去啊。”……你觉得未来的欧洲战区司令会看不懂指令,所以要我去解释吗?“不,我的意思是,你就是执行这个计划的人。”啊……做了几十年军人,虽然渴望着战场上的光荣,可一直在办公室里打转的艾森豪威尔,生平第一次成了部队的指挥人,而且还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武装集团的指挥人。
连已经习惯了飞速晋升的艾森豪威尔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我还只是一个少将啊……
到伦敦上任以后就升你做中将
…………
42年8月,美军欧洲战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中将被任命为实施北非登陆的盟军总司令。
虽说升了中将,可是要指挥麾下的宿将,要和生性傲慢、军衔也远高于他的英国高级军人打交道,即使是善于受人欢迎的艾森豪威尔也感到很吃力。再加上希特勒在盟军登陆北非之后终于意识到北非的重要性,派遣大批援军驰援北非战场,盟军的进展并不顺利。调整部队指挥势在必行。有的人就以为说,是不是该换个指挥人。可是罗斯福和丘吉尔商量以后决定还是维持艾森豪威尔的职务,又給他配了3个副手:陆军上将亚历山大,海军上将坎宁安,空军元帅特施。
马歇尔对罗斯福说,“三个副手都比他的军衔高,戴维指挥起来有困难吧。”
罗斯福那也是聪明人,马歇尔是又想给艾森豪威尔升人了,摇了摇头,“不行。军衔授予是为了要奖励有功人员,他现在还没打下突尼斯呢。”
马歇尔没有放弃,继续说,“军衔要给予有功人员是没错,可是,要是给予军衔有助于激励军人去立下功劳呢?”
罗斯福仔细想了想,终于点头说道:“这倒也有理。”
43年2月,艾森豪威尔获得上将军衔。
随后,艾森豪威尔率领盟军横扫北非,登陆意大利,证实了自己的才能,也印证了马歇尔确有识人的慧眼。
虽然艾森豪威尔只比马歇尔小10岁,但他从没认为自己和马歇尔同级或只是个小弟弟,而是把马歇尔当做自己的老师和父亲一样的尊重。马歇尔也一样把艾森豪威尔当做自己最好的学生(如果公开把他当自己儿子就太失礼了),一直非常照顾他,对他立下的功劳也从不妒忌。在计划登陆法国的时候,马歇尔自己和很多人都认为,论能力论资历,要指挥这样一个庞大的作战,指挥人非马歇尔莫属。但是,罗斯福从大战全局着想,统筹全球战略决策的后方参谋部离不开马歇尔,最后无限期延长马歇尔的陆军参谋长任期。马歇尔则把盟军总司令的职务给了艾森豪威尔,继续在他的身后坚决的支持他。
因此,艾森豪威尔一直没有忘记马歇尔对他的恩德。二战后,由于中国和朝鲜战争的原因,(正值总统竞选期间的)共和谠人对杜鲁门和杜鲁门正府中的重要阁员马歇尔进行了大量的攻击和辱骂。而作为共和谠推举的总统候选人,艾森豪威尔依然没有改变他对马歇尔的尊敬。得到总统提名后,马上给马歇尔写信通知这个消息。马歇尔也回信预祝他竞选成功。
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之后,丘吉尔首相访问美国,白宫举行欢迎宴会,特地邀请了马歇尔前来参加。在双方举杯,分别先为英国女王和美国总统干杯之后,艾森豪威尔站了起来,举起酒杯对众多贵宾说道:“让我们为马歇尔将军干杯!”众多的达人显贵们纷纷举起酒杯,欢呼着“为马歇尔将军干杯!!”那一刻,马歇尔激动得满脸通红。
凋零的老兵
二战结束后,由于多年辛劳,马歇尔身体已经有些不好,心里想着要退休安享晚年。可是杜鲁门不放他走,辞了参谋长,叫他去调停中国内战;调停结束,又让他做国务卿;辞了国务卿不做,又安排他做国防部长。杜鲁门也不是说心狠,要拼命榨取老人的剩余价值,而是正府实在是离不开老将军。二战虽然结束了,但美国马上又面临着新的威胁,外部的冷战威胁也就罢了,内部美国自己军队的桀骜不驯实在是叫文人们头疼不已。率领着胜利军队的将军们都容易变得虚荣和自负,为了打败敌人而放出囚笼的猛兽,在粉碎敌人之后主人要再给他们脖子上套上枷锁,需要万分的小心和熟练的手腕。杜鲁门自己的军事经验不足,常受到宿将们阔开和非阔开的轻视,能依靠的就只有德高望重又忠实可靠的老将军马歇尔了。可是,马歇尔毕竟年纪大了,精力不足,对付其它光靠他的威望就能压制住的人虽然没问题,可要是面对必须打起精神来应对的人就不行了,虽说这样的人严格的说起来只有一个,但那也是最麻烦的一个人,当时正远在日本,坐在东京当太上皇的那一位。
麦克阿瑟当时身处的状态十分微妙。三个人中,论功劳他是最小的(虽然自己表面上不怎么承认,按美国人方的排序,五星上将中,老麦的位置在艾森豪威尔之上,但还是在马歇尔之下),运筹帷幄统筹全局的是马歇尔,率领着最多的军队进行过最大战役的是艾森豪威尔,可是他的年纪在三人中最高,资历在三人中最老,面对如此的局面,即使是普通的军人也会觉得心有不甘,更何况是爱荣誉胜过一切的麦克阿瑟。同时呢,他又是三个五星上将中拥有自由发挥拳限最大的一个,马歇尔的人位虽然高,但实际上不直接掌握军队,又因为身在国内身边都是同级的同僚和必须服从的上司;艾森豪威尔统帅的部队虽多(1950年,艾森豪威尔在法国任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但身在欧洲在北约的框架下行动要受到欧洲盟国掣肘。反观麦克阿瑟,日本实际上就是在美军的完全占领之下,作为驻日盟军总司令,负责日本占领、管理、重建的麦克阿瑟,要说他是日本的太上皇,那是实在太失礼了,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有几个像他那样大拳在握的。远离本土,手握重兵的占领地总督,又对现正府有着诸多不满,就算没野心胆小的人也说不定会冷不防冒出什么危险的念头来,更何况麦克阿瑟的胆子一直都很大。
因此,当朝鲜战争爆发时,麦克阿瑟的心情那是相当的激动。他多次给华盛顿写报告,认为这是苏联集团对美国的攻击,认为苏联对美国威胁的重点放在东亚而不是欧洲。这些报告与其说是他的判断,不如说是他的期望。在麦克阿瑟内心中的某个部分期望着新的大战爆发,而且是主战场在他的防区范围内的大战。这样他就可以率领军队独自打败国家和自由的敌人,建立起超越马歇尔,超越艾森豪威尔,无人可及,永远被世人传颂的功勋。一时间,麦克阿瑟给国内发的报告出现了前后矛盾的情况,为了叫国内安心,他保证打到鸭绿江边,苏联和中国不会做出反应;等中国出兵了,他又心急火燎的说,如果不攻击中国东北、沿海,不使用原子弹,根本无法阻止中国人的进攻。看得后方的正府都目瞪口呆,那个老家伙疯掉了吗? 6/7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